1991年6月6日上午,广州市中级人民法院宣判了一起关于职务犯罪的案件,被告人刘伊平,系广州白云机场售票员,因通过篡改机票的方式贪污人民币50余万元被判处死刑。
案件一经审判后,在当地引发了不少争议,因为被告人刘伊平的年龄仅有23岁,而且刚刚大学毕业不久,工作才不过一年多的时间。不少市民都觉得,对这么一个花季少女判以死刑,着实有些过重。毕竟她刚出社会不久,犯一些错误也在所难免,不至于用生命做代价。
更为关键的是,刘伊平在贪污巨款后,并没有花过一分钱。案发后法院在银行追回了她贪污所得的全部赃款,并没有造成不可挽回的经济损失。加之刘伊平被捕后认罪情况良好,因此无论从哪个方面来说,她都有值得宽恕的一面,完全可以避免极刑。
可是,法院在经过严格的裁定后,并没有给予刘伊平这样的机会。审判当天下午,刘伊平就被押赴刑场伏了法,结束了她短暂的一生。由此一来,刘伊平还成为了新中国成立以来伏法最年轻的死刑犯人,不得不令人感慨。
上述我们讲到,刘伊平其实罪不至死,尽管按照当时的法律对她的判罚没有任何问题,但从情理来说,对她从轻处理其实也不是不能考量。那么,既然如此,法院为何还是坚持对刘伊平判处了最严厉的判罚呢?本期文章,为您揭晓。
先来看一下刘伊平的其人其事。
1968年,刘伊平出生在广州市一个中产家庭之中。她的父母都在国营企业中从事管理职务,因此从小到大,刘伊平的家庭条件都十分优渥,基本上没有吃过什么苦。
改革开放以后,刘伊平的父母又赶上了改革开放的红利,家庭条件有了进一步提升。在父母悉心的照顾下,刘伊平一路享受着最优质的教育资源,逐渐成长为了一个学习成绩优良、文静乖巧的女孩,深受老师和同学们的喜爱。
高考结束后,刘伊平凭借着不错的成绩顺利考入了当地一所知名大学。此后的她与广大大学生一样,学习、恋爱,在大学校园度过了恬静而美好的四年。毕业后,她被分配到了广州白云机场当机场值机员,这在当时可谓是妥妥的一个好差事。
虽然值机员的工作比较辛苦,可刚刚工作的刘伊平还是将自己的全部热情浇筑在了上面,不仅态度端正,对待同事也是真心实意,这使得她很快就融入了团队之中,领导同事对她都非常满意。
在后来的一次岗位调换中,刘伊平由于表现良好,直接被分配到了售票员的岗位。这个岗位比起值机员可轻松不少,只需要在柜台办理业务就好。毫无疑问,幸运女神再一次眷顾了刘伊平,她继续被人所羡慕着。
事业顺风顺水也就罢了,更令人羡慕的是刘伊平还是一个眉清目秀、皮肤白皙的漂亮女孩,优渥的家庭条件加上她本人长相出众、文静上进,一时间竟引得无数追求者。只不过,刘伊平似乎并没有心思将精力花费在感情上,面对众多的追求者,她一一表示了拒绝。
一直到这里,刘伊平的人生轨迹都足以让人生羡,虽然她的人生并没有十分精彩,可是对于大多数人来说,能够拥有这样的生活,已然是不可多得的奢望。刘伊平身在其中,也是非常知足,她立志要好好工作,早日挣钱报答父母。
然而,工作中的一次失误,却使得刘伊平原本可以无限美好的人生,彻底改写了。
柜台售票员的工作虽然轻松,但却需要承担一个很大的风险,那就是账面收支平衡的问题。我们知道,售票员每天直接与现金打交道,稍不留意就会少收钱或多补钱,而最后的账目一旦对不上,那就是售票员的工作失职,需要负责的也是他们。
而刘伊平在刚刚担任售票员没多久后,就出现了这样的问题。
1990年的某天晚上,刘伊平像往常一样整理收支账目,准备审核完毕后进行上报,这也是她结束一天工作的最后程序。可是,在埋头审核时,刘伊平的目光却停在了其中一行账目上,冷汗也顿时不停地冒了出来——在当天的账面上,少了整整500块钱,而且任凭怎么算都始终对不上。
算了好几遍后,刘伊平不得不正视一个问题:她确实是在工作中出纰漏了。至于到底是哪一个环节出问题了呢?绞尽脑汁地回忆后,刘伊平模糊记起,好像是一对中年夫妇在买票时,由于排队的人实在太多,自己没有收钱就慌里慌张将机票递给了他们!
可是,就算想起来又如何呢?错误已经犯下了,自己也不可能找到那对夫妇索要机票钱。想到这里,刘伊平绝望地哭了出来。要知道,那500块钱可是自己好几个月的工资,且不说自己会不会被公司开除,单是那500块的损失,自己也一时承担不起,她越想越觉得无力。
其实,按照刘伊平当时的工作表现,加之她是第一次出现工作失误,只要诚实向公司坦白,她很有可能不会受到被开除的处理。至于损失,按照她的家庭条件,由父母出面补上即可,后果远远没有她想得那么严重。但是,坏就坏在,我们上文所讲到的,刘伊平的人生实在是太顺利了。
一直以来,刘伊平都是备受宠爱的对象,父母捧在手心,老师同学都喜欢她,她从来没有遭受过什么挫折。这样的孩子,毫无疑问,都会有着比较强的自尊心,他们只允许别人看到自己的光鲜,却不愿面对不完美的自己、或者是犯下了错误的自己。而刘伊平,同样有着这个缺陷,也正是这个缺陷,将她推入了致命的深渊。
错误酿成以后,刘伊平想了很多办法弥补,但她所想居多的并非是如何补上缺漏,反而是怎样才能规避麻烦,不让上级察觉。第二天,经过谨慎地打听和试探,她终于发现了一个可行的门路:那就是通过改签发票的方式来补上亏空。
只不过,刘伊平清楚,这样做风险极大,一旦被上级发现,那就是投机取巧的罪名,这可比工作失误造成的后果严重得多。而且,上过大学的她深知这样做违背法律,一直以来作为一个乖乖女的她,也全然接受不了这样的行为。
可是,如果不做,那么上级发现后就会处罚自己,到时候自己在同事面前丢脸不说,还会辜负父母的栽培与期待,这也是她万万不愿看到的。
两头抉择都困难,刘伊平陷入了深深的纠结之中,她始终做不下决定。最后,实在是忍受不了纠结的折磨了,她便索性将抉择的权力交给上天:掷硬币。
遗憾的是,当那枚五分的硬币从空中旋转着落下时,停留在了象征着犯罪的一面。
见到这个结果,刘伊平还是不太愿意接受,所以她决定耍赖,再多投掷几次来看。结果,上天似乎给她开了一个玩笑,硬币落在地面的几次,全部都展示了犯罪那一面。
天意如此?刘伊平终于被硬币说服了,那一刻她下定了决心,义无反顾地将手伸向了自己的潘多拉魔盒。
第二天,刘伊平就通过改发票的方式补上了那500元的亏空,她的心里总算松了一口气。但那段时间,她还是非常害怕自己的劣迹被发现,所以一直处于提心吊胆的状态。好在,过了很久,外面都没有出现什么风声,领导似乎并没有发现什么不对。直到这时,刘伊平才彻底放下了警惕,安下心来。
然而,我们知道,潘多拉的魔盒一旦打开,那么贪念绝不会适可而止。刘伊平正是如此。在第一次尝到了甜头后,她的贪念被强烈唤了起来,于是,欲望迅速击溃了理性,她开始将偷改发票当成了自己的“生财之道”。渐渐地,刘伊平的胆子越来越大,她也由此一步步将自己推入了深渊。
最开始,刘伊平还只是通过改发票的方式敛财,而且每次只敢改写个十块二十块。久而久之,她发现自己的小动作根本没人知道,于是她变得愈发胆大,改写金额逐渐变成了上百块。
由于当时各大单位的监管系统并不完善,即使发现了漏洞,一时也弥补不了。也正是因为这个空子,刘伊平在数次贪污后毫发无损,这也让她对自己的“生财之道”更加迷信。有一次,她尝试直接将机票的金额改到了几千块,结果还是没被发现,这让她有了敛财路上新的心得。
就这样,短短半年多的时间里,刘伊平的敛财金额就达到了17万余元。要知道,刘伊平所在的年代,“万元户”还是富裕的标志,而她一下子就谋取了如此多的财富,这无疑让年轻的她有了更大的野心。
值得一提的是,刘伊平在生活中其实并没有大手大脚花钱的习惯,她唯一的爱好就是喜欢吃雪糕和巧克力,除此之外并没有什么吃穿上的讲究。也正是这个缘故,她在被捕后所贪资金才能全部被追回,没有一分钱被她乱花掉。
尽管对消费没有太多执念,可刘伊平在攫取利益的路上却就是不愿收手,很快,她贪污所得的金额就达到了50多万元人民币,而直到这时,广州民航的领导也终于发现了不对劲。
在发现账目有所出入后,刘伊平所在的公司展开了一场规模较大的审计行动,所有会计开始一张一张票据地审查,核对所有钱款的去向。最后,层层盘查下来,全部的线索都指向了刘伊平,人们似乎都不太相信这个年轻乖巧的姑娘会出问题。
结果,经过上级领导的再三确认后,认定公司亏空就是刘伊平造成的,大家对她的看法这才改变。在此之前,谁也不会想到,这么一个长相甜美的姑娘,会贪污了如此庞大数额的赃款。
证据确凿后,刘伊平立即被送进了公安局。在公安人员的审讯下,刘伊平丝毫不敢有所隐瞒,一五一十将贪污经过、赃款去向作了交代,相关工作人员也按照她的说法找回了被窃取的全部款项。
一般来说,只要罪犯认罪态度良好,积极配合警方调查,那么法院都会酌情减轻判罚,毕竟坦白从宽是我国一贯的办案宗旨。对此刘伊平也是深知这一点,所以在接受调查的过程中,她没有半点歪曲事实的行为,只希望通过良好的表现来争取宽大处理。
在当时的情况下,刘伊平身边的人都觉得她不会受到太严重的处理,反正至少不会判得太重。可是,谁也没有想到,最终的判决结果却会如同晴天霹雳一般,直直击碎了刘伊平和家人的希望。
那么,为什么刘伊平会被判得那么重,直接被处以了死刑呢?
其实,这与当时全国正处于两院“通告”时期有很大的关系,在此期间全国各地都掀起了“惩治腐败,廉政建设”的热潮,相当于国家整治贪污腐败的“严打”时期。也就是说,刘伊平案发时,正好撞在了枪口上,属于“顶风作案”的范畴。
要知道,在改革开放后的很长一段时间里,随着经济体制的变革,很多人都开始攫取改革红利,其中最为典型的表现就是国家公职人员利用职权之便贪污受贿,而且这种情况还在当时蔚然成风。
根据各级法院统计,从1981年至1988年底,全国共审理经济犯罪案件达36万件,受到处理的人员达到了46万余名,涉案金额不计其数。如此触目惊心的数字,深深牵扯着国家领导人的心,同时也让他们下定决心整治吏治。
1989年8月15日,全国最高人民法院和最高人民检察院共同发布了《关于贪污,受贿,投机倒把等犯罪分子必须在限期内自首坦白的通告》,这则通告正式拉开了我国整治国家不良公职人员的序幕。很快,全国各地都严格遵照两院通告对贪腐分子进行了严厉打击,接受处理的人员基本上都被判处了重刑。
因此,刘伊平的案发,实际上正处于两院“通告”的严打时期,她的被捕被当作典型分子以儆效尤,也就不足为怪了。况且,但凡是贪污金额超过万元,就已经达到了当时两院制定的“大案”标准,更不用说刘伊平的涉案金额超过五十万之巨了。
按照当时《刑法》第三百八十二条的相关规定,刘伊平确实犯贪污罪无疑,加之她的贪污金额特别巨大,因此被判处死刑也无可厚非。只不过,刘伊平那么年轻就为自己的错误付出生命的代价,着实令人感到有些可惜。
法院一锤定音后,刘伊平就被押赴刑场,由于她的年龄实在太小,当时她将要赴刑的消息还引来了记者,而那次采访也成为了一次极为罕见的刑场采访。
根据记者的采访,刘伊平表示,自己被捕后的每一天都处于忏悔之中,她将所有悔恨全部写到了日记当中,感觉最对不起的就是父母。接受采访时,刘伊平的胸前还挂着“贪污罪犯刘伊平”的字牌,与她单纯的外表可谓格格不入。
最后,刘伊平被押赴刑场,随着一声枪响,她结束了自己短暂而可惜的一生。想必如果时间可以重来,刘伊平一定不会选择用违法的方式来逃避问题,更不会心生贪念。她或许会选择过最普通的生活,等待自己的爱情,经营自己的家庭,报答年迈的父母...只是,人生没有如果,她必须要为自己的错误埋单。
后来,记者还在报纸上公布了刘伊平的遗书:“人生是一种际遇,是一种不复再有的邀请,应邀来到世界上自由生长了7700多个日夜。活着的时候,有知有觉。不知多少天以后,我会被它重新收回,让留下的白发人泪眼望晴空,哀吟着寻找我的影踪?”
细细读来,倒也令人深省,引以为鉴。
通过刘伊平一案,值得我们思考的有很多,对于个人而言,坚持走正道,坚决不踩法律的红线,想必应该成为我们最大的启发。所谓天网恢恢,疏而不漏,但凡想要钻法律的空子,谋不义之财,最后的结果一定是下场难看。毕竟,与法律作对,就是与广大人民作对,绝不会落得好下场。
另外,刘伊平所在的公司也应该做出反思。试想一下,如果他们早些发现刘伊平的不端行为,并及时予以制止,或许这场悲剧就能够得到避免。当然,基于这一点,健全公司监管体系,不断优化管理系统,也是公司应当重视的地方。
至于法律,这个最受人们争议的话题,也应该从中做出思考。时至今日,刘伊平被判处死刑是否被判得过重一事,依旧没有一个准确的结论。
当然,倒不是说法院的判决有问题,只不过在“法外无情”和“法律应当具有人情味”这对辩题上,人们总是能找出理由来抨击对方,这就使得这起案子争论不休,无法盖棺定论。
所以,法律需要思考的,正是“法”与“情”之间的关系。“情”大于“法”,自然是不对,不容置疑。“法”大于“情”,有理有据,却缺少温度。因此,只有当“法”与“情”处于一个极好的平衡时,所得判决才能拥有生命力,张弛有度。
刘伊平一案,虽然有些遗憾,但却完全诠释了我国打击贪污腐败的意志和决心。不论是大老虎,还是像刘伊平这样的“小苍蝇”,国家都不允许他们的存在,这是国家对于人民的交代。
而时至今日,整治贪污腐败的行动依旧在持续着,我们的廉政建设也取得相当瞩目的成果,当然,这是国家交予人民的成绩单。
想必有朝一日,在国家的铁腕打击下,我国的廉政风气一定会得到更深层次的巩固。而到那一天,不说海晏河清,也该是新风怡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