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6年,咱们解放战争打得正激烈。国民党反动派不甘心失败,集结了大批军队,向咱们的解放区发动了猛烈的进攻。
当时,淮南、淮北和苏中解放区接连失守,形势极其严峻,尤其是苏北地区,眼看着就要被敌人占领了。
苏北重镇涟水成为双方争夺的焦点,因为它不仅是淮阴东北的重要屏障,更是联系山东与华中两大解放区的关键枢纽。如果涟水失陷,我军就不得不放弃华中根据地。
国民党方面为了拿下涟水,派出了他们最精锐的部队之一——整编74师,由名将张灵甫亲自指挥。这可是国民党的一支王牌军,战斗力非常强。
面对敌人的猛攻,咱们的军队浴血奋战,最终保住了涟水。这场胜利对咱们来说非常重要,可是,这场胜利让咱们的指挥员粟裕却高兴不起来。
他认为,这场仗虽然赢了,但打得并不漂亮。这是为什么呢?
1946年10月,国民党方面派出整编74师、整编28师第192旅、第一快速纵队等共3万余人,分三路向涟水逼近。而我军驻守涟水的华中野战军仅有6纵5旅、10纵一部,双方实力悬殊。
国军指挥官张灵甫战术灵活,他先让一部分部队佯攻茭菱镇,吸引我军注意,然后集中主力直取涟水。10月22日,敌军炮火猛烈轰炸涟水南门渡口,国军乘橡皮艇过河发起突袭。我军6纵5旅的一个排坚守至死,全体牺牲,但敌人已经在河滩建立了阵地,并架起浮桥。
接下来的几天,双方反复争夺阵地,生命如同流水般被收割。尤其是25日,张灵甫采用“逆向思维”战术,未等火炮和飞机掩护,便直接派精锐步兵发起突袭。我军6纵5旅猝不及防,南面防线被撕开了一个大口子。
就在涟水危急之时,王必成率6纵主力终于赶到,18旅突破敌军火力封锁,抵达南面阵地,与整74师展开激战。与此同时,16旅也在东面牵制整28师192旅和第一快速纵队。
25日傍晚,国军接连发起8次大规模突袭,均被6纵顽强击退。夜晚,王必成指挥部队发动反攻,逐步夺回部分前沿阵地。至30日晚,随着华中野战军增援部队的大量抵达,战局逐渐向我军倾斜。陶勇、皮定均率部发起强力反击,张灵甫见大势已去,选择撤军。
这场涟水保卫战,我军成功保住了涟水,击退了强敌整74师,敌军伤亡7000余人,战果颇为丰硕。
中央迅速表彰,报纸大肆宣传,称赞粟裕的指挥卓越,甚至连张灵甫在给胡琏的信中也承认了失败:“匪军无论战略战役战斗皆优于我军。”但粟裕自己却并没有把这场战役看作一次真正的胜利。
在战后总结中,粟裕认为涟水保卫战不过是一场“消耗战”,并未称之为胜仗。这种看法主要有几个原因。
首先,涟水之战我军虽然打退了敌人,但自身的伤亡也非常惨重。我军的伤亡达到6000余人,尤其是涟水的守军多是从抗战时期一路走来的老兵,都是极为珍贵的战斗骨干。涟水的血战让这些“种子”损失殆尽,粟裕对这样的牺牲感到无比痛惜。
其次,此役我军还失去了一位极其重要的指挥员——10纵司令员谢祥军。作为一名资深的红军干部,谢祥军亲赴前线观察敌情时,不幸被狙击手冷枪击中,英勇牺牲。
谢祥军的牺牲对我军的打击无疑是巨大的。培养这样一位经验丰富的指挥官绝非易事,他的牺牲让这场胜利失去了应有的光彩。
虽然涟水之战被许多人视为胜利,但粟裕却用更加冷静的眼光看待这一战役。对他来说,胜利不仅仅是战场上打退敌人,更在于如何保存实力、积蓄力量。
而在涟水保卫战中,敌我双方几乎以1:1的比例进行消耗,虽然张灵甫的整74师遭遇了重创,但我军也损失惨重,尤其是老兵和指挥员的牺牲让粟裕感到无法承受。
第二次涟水保卫战更是让粟裕的“消耗战”观点得到了验证。
同年12月,国军再次以整74师为主攻打涟水。我军经历了9天9夜的激战,守住了南面阵地,但由于对西面突破口的忽视,国军在西面取得突破,最终我军不得不撤出涟水。
这一战,华中野战军损失超过万人,很多指战员被围困在城内,无法撤退。这让许多人认为这是一次惨败。
然而粟裕在总结会上却再次坚持认为,这也是一次“消耗战”。敌人为了拿下涟水,付出了8000余人的伤亡,而整74师损失的那些战斗力最强的精锐老兵再也无法弥补。
粟裕看到的,是国军虽然暂时取得了涟水的胜利,但他们为此付出的代价太大。精锐老兵的折损,直接削弱了整74师的战斗力,这为后来的孟良崮战役埋下了伏笔。
果然,仅仅几个月之后,整74师在孟良崮被全歼。粟裕的远见卓识得到了印证——如果涟水战役中这几千精锐老兵还在,张灵甫或许能够坚持得更久,战局可能会因此发生变化。
粟裕的态度反映了他作为一名杰出统帅的风范。他从不急于炫耀所谓的胜利,也不因暂时的挫折而灰心丧气。对于他来说,战争不仅仅是战术的胜负,更是战略的布局与长期的较量。
正因为有粟裕这样的统帅,我军才能在复杂的战局中一步步走向胜利。涟水保卫战虽然没有带来粟裕期待中的成果,但他冷静的判断和高瞻远瞩的战略眼光,最终让他带领华中野战军走向了更大的胜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