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9年1月10日,淮海战役胜利结束,解放军华东野战军与中原野战军联手出击,成功歼灭了国民党军在徐州剿总下的五个精锐兵团,兵力达到55万人。这一战果不仅彻底消除了淮河北岸的敌军威胁,也为日后解放军南渡长江、攻占国民政府首都南京扫清了最大的障碍。在这五个被歼灭的兵团中,虽然有一些如孙元良的第16兵团这样的川军杂牌部队,但大多数还是国民党军中的精锐力量。
黄维的第12兵团可以说是关内最强的部队之一,下辖的第10、14、18、85军及第4快速纵队,都是中央军的嫡系部队。尤其是第18军,它不仅是国民党五大主力军之一,而且建军历史悠久,装备全是美式武器;而第4快速纵队则由第18军抽调的一个主力师组建,装备了坦克和重型炮火,突击能力极强,是一支精锐部队。 与黄维兵团齐名的邱清泉第2兵团,也是国民党军中的劲旅。这个兵团的核心是第5军,这也是中国第一支机械化部队,曾在抗战期间远征缅甸,与日军展开激烈战斗,表现出色。在解放战争中,这支部队作为华东和中原战场上的主力,不断与解放军作战,始终是我军的劲敌。 黄百韬的第7兵团虽然大部分是地方杂牌,但其麾下有五个军,兵力达12万人,其中第25军和第100军都装备了日制和美制武器,在孟良崮战役中,曾分别作为张灵甫74师的左右翼与华东野战军交战。李弥的第13兵团虽然兵力不多,仅有第8军和第9军,但李弥自1940年起便担任第8军的师长,长期指挥该部作战,积累了丰富的指挥经验,因此这支部队在作战时十分默契。 与这几支强劲的部队相比,刘汝明的第8兵团则显得相当薄弱。该兵团是在淮海战役前,由第4绥靖区改编而成。虽然其前身曾是抗战时期的西北军劲旅第29军,但在抗战和解放战争期间,这支部队屡遭重创,几乎每次都在战斗中损失惨重,且士气低落。由于忠诚度和士气的严重问题,刘汝明兵团的战斗力令人担忧。 尽管如此,刘汝明的兵团却成功地在淮海战役中全身而退,甚至在战后撤到福建沿海的厦门岛。其实,这支部队能幸存下来,除了战斗力不强之外,更多的是得益于其战术安排。刘汝明兵团的部队被安排在淮海战场最南端的蚌埠,与敌人的主力部队保持了一定距离。由于第3绥靖区的两支部队长期驻扎在徐州及北方地区,刘汝明兵团便被派到最南端的位置,使得它可以随时撤退到淮河以南地区。淮海战役的战斗主要集中在徐州周围,反而使得刘汝明兵团的位置变得相对安全。加上这支部队本身就是由多个杂牌部队组成,在战斗中总是充当炮灰角色,因此它们在作战时非常谨慎小心,每次奉命前进时速度缓慢,而撤退时则迅速逃离,始终未能遭到重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