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隆继位相比之前历代先祖都要顺利,这要归结于雍正创立的秘密立储制。继位顺利却不意味着乾隆是一帆风顺的,摆在他眼前最棘手的问题就是解决鄂尔泰和张廷玉这两位前朝重臣。经过多年的经营,军机处和内阁这两个中枢部门已被鄂、张两人牢牢掌握,已成水泼不进的局面。
要想清除鄂、张两人问题并不大,关键是替代者让乾隆帝犯了难。放眼全朝,威望声明能及他们二人者无出其右,不得已之下,乾隆只好用“拖”字诀,顺便也开始培养年轻一代。讷亲就是在这种情况下走上历史前台的。
讷亲,钮钴禄氏,是清初开国五大臣额亦都的曾孙,祖父遏必隆是康熙朝的辅政大臣,系额亦都与努尔哈赤的妹妹所生,讷亲的姑母是康熙第二位皇后孝昭皇后。讷亲的父亲尹德曾跟随康熙讨伐噶尔丹,因功被升为都统、领侍卫内大臣,尹德办事认真,为人谨慎,在负责侍卫的十几年中从未出现过疏漏,深得康、雍二帝的信任。
雍正五年,讷亲因父亲病重袭爵,到雍正十一年命讷亲在军机处行走。尽管讷亲同鄂尔泰、张廷玉都是雍正朝留下来的,但讷亲毕竟是晚辈,其威望不可同日而语。
不过,在乾隆看来,讷亲身上也有可取之处,他不仅熟悉军机处的运作,更重要的是他未卷入鄂、张两人的派系之争,独立其外。正是由于这一点,刚继位的乾隆才将他作为重点培养对象。
讷亲同一般的外戚毕竟还有不同,讷亲的祖父是皇室的外孙,也同样流淌着爱新觉罗家族的血液,这自然就比一般外戚更近了一层。但上述种种仅仅是为讷亲提供了较为便利的条件,讷亲之所以受到乾隆的破格提拔,同他为政清廉、办事认真、态度鲜明、基本上能按照乾隆的意图处理问题等有最直接的关系。乾隆最欣赏讷亲的就是他办事不模棱,不推诿。
乾隆九年,讷亲奉命视察河南、江南、山东等省军队及浙江海塘工程。视察结束后,他给朝廷的奏报中提出河南南阳、江南苏松两镇管理松懈,问题最为严重,急需整顿。与此同时,讷亲还对一些州县所存在的“惟责贡赋,浮文常多,实意殊少”的现象提出了批评,建议“崇实效,去虚文,饬吏治,厚民生。”讷亲的建议,都得到了乾隆的高度认同。
乾隆十年鄂尔泰的去世为乾隆帝调整中枢机构人选提供了一个非常有利的机会,在乾隆的安排下讷亲不仅越过张廷玉成为军机首席大臣,并在一年后取代张廷玉的内阁首辅地位,到了乾隆十一年,讷亲成为了名副其实的宰相,而此时的讷亲才三十岁左右。
讷亲是乾隆任命的第一个宰相,也是乾隆朝唯一被处死的宰相。讷亲从乾隆十一年位极人臣到乾隆十四年正月二十九被赐令自尽,仅仅三年的时间就走完了自巅峰到毁灭的人生历程。
对于讷亲来说,第一次平定金川的战事成了他命中的克星。讷亲是乾隆一手培养出来的宰辅,也是死于乾隆淫威下的第一个宰辅。对金川之役的受挫,乾隆是第一个需要承担责任的人,但是他不想承担决策失误的责任,于是具体指挥战事的讷亲、张广泗就成了牺牲品。
乾隆的本意是好的,他深知讷亲虽位极人臣但声望远远不够,于是便想让他在前线立下军功,这样一来便可顺利排挤张廷玉及一干老臣。可是乾隆的失误在于,他将不懂军事的讷亲派往前线非但没有起到积极作用,反而让讷亲赔上了性命。
讷亲不仅打乱了乾隆的计划,还让清军遭受了巨大的损失。这对于乾隆来说是无法接受的,所以他起初下旨将讷亲押送京师治罪,后来觉得如此仍不解恨,让侍卫带着他祖父佩戴的宫中宝刀“遏必隆刀”,让其自裁,对于讷亲来说,这是天大的耻辱。乾隆对讷亲的这番用心,也是机关算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