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南华早报》11月3日文章,原题:贸易大门时开时关,中国粮食安全重担落到农业外交上 扩大进口,减少与贸易伙伴的贸易顺差,这些是第七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的大目标。过去几年,食品和农业已成为该展会最繁忙的部分之一。 在中国试图与贸易伙伴达成平衡之际,农业外交正占据中国贸易版图的中心位置,分析师们表示,农业外交正推动全球最大食品消费国的农产品进口达到历史新高。他们认为,在这一趋势背后,是中国14亿多人口对优质食品的需求不断扩大、政府扩大食物来源的战略,以及中国农业效率较低且成本高昂等因素。 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助理研究员林屾表示:“贸易往来有时不仅仅是经济活动,还具有政治和外交意义。比如,从其他国家进口农产品有助于巩固和发展友好合作关系。” 近年来,中国许多农产品的进口量大幅增加。樱桃、榴莲、牛肉和帝王蟹等曾经被视为奢侈品的商品,也逐渐摆上普通消费者的餐桌。中国海关数据显示,牛肉进口量从2013年的29.4万吨增加到去年的273.7万吨,在过去10年里增长9倍多。 在粮食领域,一方面中国政府不断努力实现自给自足,同时农业农村部9月底发布的数据显示,1-9月累计进口谷物量为4373.6万吨,同比增长8.68%。 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经济与发展研究所研究员钟钰表示,农业外交是平衡贸易关系的一种手段。他说,由于非洲许多国家是发展中国家,很多“一带一路”共建国家也是发展中国家,“我们不能指望从他们那里购买农业机械或芯片,因此主要进口他们的初级产品”。 钟钰说,除了政治因素,经济因素也推动了进口的激增。他强调了三个主要原因:全球食品价格普遍低于中国,国内市场的供需缺口,尤其是大豆和玉米,以及某些食品的结构调整。 为保护国内市场免受低价外国谷物的冲击,中国对小麦、玉米和大米三种主要谷物实行进口关税配额。(作者曼迪·左,陈欣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