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邦出身平民,文采不如千古帝王,他一生仅留下寥寥两首诗,且都不是以辞藻著称。这位汉朝开国皇帝,却凭借这短短的几句诗,震撼人心,千年流传。
相比之下,乾隆皇帝一生创作了四万多首诗作,铺天盖地,却难免被后世称为“文字泡沫”。到底是何原因,让刘邦的寥寥数句能比乾隆的万篇巨著更具生命力?是诗才的不同,还是为帝之道的差异?
在这文字的对比背后,究竟蕴藏了怎样的人格魅力和历史玄机?让我们一起探寻这两位皇帝的心灵世界。
汉高祖刘邦何许人也?说起他的身世, 可谓是白手成家、一步登天。刘邦年轻时家境贫寒, 没受过什么正经教育, 文化水平自然不高。
造化弄人, 天不亡秦非刘邦莫属。就是这样一介草莽, 硬是靠着自己的勇武和胆略,平定四方,一统天下,开创了汉朝这个强盛的封建王朝。
记得刘邦拜将封王,灭秦称帝的那些年,何等意气风发、何等睥睨天下?大风起兮云飞扬,刘邦纵横驰骋的身影,永远定格在了这个时代。
物是人非事事休,盛极而衰乃兴亡之理。刘邦虽然功成名就,却也已到暮年。公元前196年,英布作乱淮南,刘邦亲自披挂上阵,南征英布。一番恶战后,终于斩杀英布,平定叛乱。
得胜还朝的刘邦,特意来到阔别已久的故乡沛县。昔日里那个"大风起兮云飞扬"的意气少年,已是白发苍苍的帝王老者。看着父老乡亲,看着熟悉的山川,刘邦想起了自己坎坷的一生。
幼时,他家境贫寒,常受欺凌;
少时,他不甘困窘,跟随大哥刘伯起义;
壮时,他纵横捭阖,诛杀暴秦,击败项羽;
盛时,他君临天下,成就大业,却也杀尽心腹,忧愁后继。
刘邦在一番浩叹后,情不自禁地创作了《大风歌》,字字句句,无不昭示着他当时的心境:
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海内兮归故乡。安得猛士兮守四方
刘邦一统天下,却也深觉基业维艰。太子刘盈资质平庸,无力承担大任。刘邦本欲另立爱子刘如意为太子,却因种种原因而未能如愿。
国家初定,内有反叛势力蠢蠢欲动,外有匈奴虎视眈眈。往日跟随刘邦出生入死、建立汗马功劳的功臣们,却一个个被他杀尽。朝堂之上,再难觅心腹之臣;战场之上,再难寻悍勇之士。
那一夜,刘邦又写下一首《鸿鹄歌》:
鸿鹄高飞,一举千里。
羽翮已就,横绝四海。
横绝四海,当可奈何?
虽有矰缴,尚安所施
怎样才能让猛士为我守卫四方?怎样才能令大汉基业永固、子孙万代?这两个问题,如鲠在喉,让这位老者彻夜难眠。
生逢乱世,刘邦以布衣之身,创下了不世之功。可是盛世之下,他却未能教子成龙,亦未能善终。这位开基立业的千古一帝,最后郁郁而终,着实令人扼腕叹息。
说到写诗,可不得不提清朝乾隆皇帝。这位康熙皇帝的孙子,自幼聪颖过人,才思敏捷。在祖父和父亲的精心培育下,年轻的乾隆已俨然是翰林学士的料子。
即位之后,乾隆在批阅奏折、处理政务之余,笔耕不辍。宫女太监们回忆说,无论是吃饭、喝茶,还是游湖、遨游,乾隆随时都能提笔写诗。灵感枯竭了,乾隆甚至会走到御花园里,对着一棵树,一块石头,都能写上一首。
如此笔耕不辍,乾隆皇帝一生竟写下了四万多首诗!这在古今中外,都是绝无仅有的。你可曾见过哪位诗人,能像他这样勤奋?就连李白、杜甫等诗仙诗圣,都望尘莫及。问题也随之而来。
乾隆的诗,虽然数量惊人,但大都不入流。你翻开乾隆的诗集,读上一读,不难发现,乾隆的诗,大多都是即兴而作,聊以自娱。那些诗句,不是堆砌辞藻,就是记叙景物。用白话说,就是"看到啥,写啥"。如果非要在里面找哲思,恐怕要大失所望了。
举个栗子,乾隆的诗歌中,最有名的一首是《弹词》,就是那首"一片两片三四片,五片六片七八片,九片十片落阶前"的《飞雪》。
虽然朗朗上口,妇孺皆知,但细细品味,确实算不上是什么佳作。这还是收录在小学语文课本里的作品,其他诗就更不用说了。
对比之下,刘邦虽然只写了两首诗,却都影响深远,广为传颂。无论是"大风起兮云飞扬"的雄心壮志,还是"鸿鹄高飞,横绝四海"的宏伟格局,都深深地烙印在后人心中。这首诗所表现出的一种帝王气度、一种苍茫悲怆的情怀,足以名垂青史。
写诗,究竟需要什么?是渊博的学识,是深厚的文化底蕴吗?乾隆皇帝给了我们一个答案:未必。
作为一国之君,乾隆从小就接受了最好的教育,博览群书,学富五车。他虽能日诵千言,却难诞生一首惊世骇俗的好诗。究其原因,正如南唐后主李煜所说:文章千古事,得失寸心知。好的诗歌,是需要情感的。
诗人王国维评价李商隐的诗,曾说:"诗是情感的表达。"这句话,可谓是切中要害。一个人的学识再渊博,文笔再华丽,如果缺乏真情实感,如果缺乏苍茫博大的胸襟,是写不出好诗的。
无独有偶,另一位千古一帝唐太宗李世民,也极爱写诗。他写过不少诗,但大多都是应景之作,后人难以寻到惊艳之句。唯一流传后世的,反倒是那首《秋思》:"岁岁金河复玉关,朝朝马策与刀环。三春白雪归青塚,万里黄河绕黑山。"字里行间,流淌着一个中年帝王的悲凉与孤独。
由此可见,帝王气度、真情实感,才是写诗的不二法门。文化水平、写作技巧,都只是次要的。千古留名的大诗人,无一不饱经沧桑,阅尽人间冷暖。
屈原忧国忧民,放逐江南,最终投汨罗江而死,才写下《离骚》这样震古烁今的诗篇。李白仗剑走天涯,四海为家,才写下"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的千古绝句。
苏轼坎坷不得志,被贬黄州,才写出"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的洒脱豁达。杜甫饱经战乱离苦,才成就了"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理想抱负。
这些大诗人,用他们的生命在写诗。而那些空有才华,却缺乏真情实感的文人墨客,再有学问,再能写,也难诞生传世佳作。这,就是刘邦能够用两首诗,就战胜乾隆四万首诗的奥秘。
人们常说,字如其人,诗如其心。阅读一个人的诗作,就如同走进他的内心世界。刘邦的《大风歌》、《鸿鹄歌》,无不表露着他内心的忧愁与无奈。一个功成名就的帝王,有着常人难以想象的孤独。
那些帝王将相,看似尊贵无双,实则如履薄冰。每一个决定,都将影响千秋万代。每一个败笔,都将万劫不复。刘邦一生戎马倥偬,即便坐上了至高无上的皇位,也难得片刻安宁。时光荏苒,韶华易逝,谁又能懂他内心的百转千回、苦乐参半?
于是,刘邦把满腹心事,倾注于两首短诗之中。沧海桑田,世事变迁,这两首诗,却能穿越时空,震撼人心。无论身在何时何地,我们都能从刘邦的诗中,感受到那种大气磅礴的帝王之心、慷慨悲怆的英雄之情。
相比之下,乾隆的诗就显得稚嫩而苍白了。一个生于帝王之家,没有经历过生死考验的人,是很难写出这种震撼人心的诗句的。他的诗,再多,也难登《诗经》《楚辞》的大雅之堂。
毛泽东曾对刘邦评价极高,他曾说:"汉朝的刘邦是封建皇帝里边最厉害的一个。"这不仅仅是因为刘邦的军事、政治才能,更在于他的人格魅力和帝王气度。
刘邦虽出身贫寒,却有着常人难及的雄心壮志。他能容人、用人,赏罚分明。他有着一个开明君主的胸襟,也有着一个乱世英雄的无奈。曹操赞叹他"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司马迁则说他"学不践世,然亦未尝获罪于其世"。
两千多年过去了,当我们回望历史,刘邦的功过是非,自有后人评说。但无论如何,他都是一个值得敬重、值得缅怀的伟大君主。他开创了一个伟大的时代,也诞生了许多伟大的文学作品。
如今,当你重温刘邦的诗作,你是否能感受到那个时代的波澜壮阔?你是否能体味到一代天骄的悲欢离合?这,就是诗歌的魅力所在。
【免责声明】文章描述过程、图片都来源于网络,此文章旨在倡导社会正能量,无低俗等不良引导。如涉及版权或者人物侵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内容!如有事件存疑部分,联系后即刻删除或作出更改。
信息来源:
“草根皇帝”刘邦,一生只写了两首诗,却碾压乾隆4万首,毛泽东也赞赏不已!
2022-09-27 10:12
刘邦的文化水平较低,一生只写两首诗,为何胜过乾隆的4万多首?
2021-11-21 16: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