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同,位于山西最北端,北靠内蒙古大草原,东接河北张家口,南瞰山西忻州市。扼晋、冀、内蒙古之咽喉要道,是全晋之屏障、北方之门户,素有“北方锁钥”之称。
而400毫米的等降水量线,又让这里成了农耕业与游牧业的分界线,于是这里又成了中原农耕文明和草原游牧文明的碰撞融合前沿。2300余年来,这片土地在多种文化的碰撞交织中磨砺出包容、高雅、大气的风度,也留下了许许多多带有民族融合印迹的地名。
此后,赵国灭中山、扫林胡、驱楼烦、扫韩魏、退齐楚,在北方设置了云中、雁门、代三郡,其中代郡大部分、雁门郡的一部分就在今天的大同地区。时至今日,灵丘的固城村还流传着赵武灵王练兵的传说。
“白登之围”带来了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和亲政策”,不仅为百姓换来了和平,也给大同的“同”增加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自开始和亲之后,经过大同嫁出去的公主不计其数,汉匈两族也开始了经济互通,人员往来,就连文化层面也完成了深度的交流与融合。
对拓跋珪而言,平城这个地名寄托着平定天下的雄心,在此后的几十年里,北魏以平城为平台和跳板,统一了北方,南北朝就此形成。平城,也当仁不让地成了当时中国版图上的“老大哥”和北丝绸之路的起点。
如果说云冈石窟是北魏留给大同的一张靓丽的“实物”名片, 那么大同还有一张更靓丽的“精神”名片,那就是花木兰。
今天,当我们再次漫步平城街头,伴着家喻户晓的“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在复建的明堂遗址前,仿佛能看到花木兰归来见天子的飒爽英姿。古城里的四大街、八小巷、七十二个绵绵巷里,还能找到木兰从军时置办军需的 马市角、柴市角……据此,我们有理由相信, 花木兰就是地地道道的平城闺女。
而这些民族文化的碰撞产物和印记鲜明的地名,留给我们的绝不仅仅是历史,更有这座古风之城和时代潮流碰撞出的炫彩烟火。
在中国历史上,只有长安、洛阳和大同曾被冠以“西京”之名。西京大同陪都地位的确立,让大同成为辽金时期北方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来自草原的游牧文化与中原的农耕文化交融碰撞,创造出灿烂的、独具特色的西京地域文化。华严寺、善化寺、观音堂等诸多建筑精华,均诞生于这一时期。
当历史来到清朝,中华民族迎来了大一统,民族融合成为了长城内外的主旋律。大同市阳高县便是这一融合的见证,这个有着2300多年历史的古县,以前是阳和城、高山卫的军事卫所所在,长城内外一家亲后,卫所军事功能减弱,名称也合二为一,变成了“阳高卫”。雍正年间,阳高卫正式更名为阳高县,并沿用至今。
除此之外,左卫、云州川卫合并为左云,天成卫、镇虏卫合并为天镇,这些地名无一不是民族融合的见证者。
今天,昔日烽火连天的长城关隘以另一种身份造福着这一方水土的黎民百姓,大同人民依托长城遗迹,打造以长城古堡边塞文化为主题的全域旅游品牌,长城内外是一家的千年夙愿在新时代的今天得到了最好的注解。
美美与共,便是天下大同!
03
大同,这个从“战”与“和”中走来的城市,以她包容大气的胸襟和气度,在长达4个世纪的时间里,强烈地影响了中华民族的历史走向。
她是民族交往、冲突、融合的大舞台,也是丝绸之路的北方起点,茶马古道的重要节点,是中国与世界进行文化交流的见证地。直到今天,她的古都文化、边塞文化、宗教文化、民族融合文化,依然影响着北方,乃至整个中华文明。而当美美与共、天下大同的千年夙愿成为现实,大同又以其魅力无限的大同模式成为融入京津冀的桥头堡,成为三晋大地上敢为人先的转型尖兵。
何为大同?为何大同?那些隐藏在地名变迁背后的故事,早已为我们做了最好的注解。而这座崇尚交往、交流、交融的千年古城,也必将和她“天下大同”的名字一样,以更加广阔的胸怀, 书写更为壮丽和“美美与共”的新篇章。
来源|人说山西好风光
编辑| 王丹 审核|林晓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