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人日报-中工网记者 赵昂
“作为一个科学家来说,能够有机会参与到一个全新且独立的研究机构的创建过程中,是非常难得的经历。”近日,在由北京市科协、北京市科技记协组织的“首都科技人”宣传活动中,北京脑科学与类脑研究所所长罗敏敏向记者表示。
北京脑科学与类脑研究所于2018年3月成立,是北京市政府与中国科学院、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北京师范大学、中国医学科学院、中国中医科学院等单位共建的新型研发机构。宗旨是瞄准世界脑科学前沿和国家在脑科学研究领域的战略急需,通过创新体制机制,整合脑科学领域优势资源,搭建脑科学研究综合性实验和研发平台,汇聚全球顶尖人才和优秀科研团队,开展科技攻关,在脑科学领域产出一批重大原始创新成果,推进国际交流合作,建设成为面向科技前沿的世界一流脑科学研究研发机构。研究所重点聚焦脑认知原理解析、脑重大疾病、神经科学新技术、神经计算与神经编解码研究等四大研究方向。
神经生物学家罗敏敏1973年出生于江西省上高县,本科毕业于北京大学心理学系,上学期间发现了自己对神经生物学的兴趣。毕业出国后,他就读于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先后获得计算机科学硕士学位和神经学博士学位,后在美国杜克大学神经生物学系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2004年回国进入北京生命科学研究所工作。
罗敏敏表示,脑机接口作为人脑与外界沟通交流的“信息高速公路”,根据脑信号的采集路径,脑机接口目前有三种技术路线:非侵入式、半侵入式、侵入式。非侵入式脑机接口的时空分辨率与信噪比低,但更为安全且成本低;侵入式脑机接口的时空分辨率与信噪比高,但植入难度大,成本高;半侵入式脑机接口各项指标位于两者之间。
北京脑科学与类脑研究所致力于脑机接口技术的研发,该所作为新型研发机构,不定机构规格和人员编制。在最初建所时,该所面临着很多挑战,特别是如何吸引全球顶尖人才加入一个初创的研究所。
在打破原有的人员编制化、工资定额化的模式后,北京脑科学与类脑研究所实行与现今国际科研机构接轨的人员聘用制、薪酬灵活化等机制,引导国内外相关领域研究人员以全职、双聘方式参与北京脑所工作,推动人才自由流动,最终从国内外招募了一批顶尖全职研究人员。而北京市也给予了该所资金和政策支持,使得该所在脑机接口技术及产业应用方面取得了多元化的创新成果。
目前,北京脑科学与类脑研究所联合北京芯智达神经技术有限公司成功构建“北脑二号”智能脑机系统,专注于重大脑疾病及脑损伤导致的运动和语言功能障碍的康复重塑,填补了国内高性能侵入式脑机接口技术的空白,并在国际上首次实现猕猴对二维运动光标的灵巧脑控。该技术难题的突破,为更自然、更灵活的新一代神经假肢的开发等临床应用奠定了基础。
来源:工人日报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