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有不到180天,“十四五”将收官。7月9日,国新办“高质量完成‘十四五’规划”系列主题首场新闻发布会举行,国家发改委领导以“一正两副”高规格阵容出席,这场比往常延长近30分钟的发布会,用90分钟浓缩拆解了发改委如何冲刺“十四五”年度任务。现场官员们抛出硬核数据、讲述鲜活案例,还用接地气的比喻铺开一张5年“中国超预期成长图”。
在发布会现场,媒体围绕中国GDP五年演变、中国制造、外商投资、民生需求等11个焦点问题接连发问。国家发改委主任郑栅洁用“困难比预计多,成果比预期好,可谓风雨兼程见彩虹”,概括了这5年历程。5年来,中国经济总量实现“四连跳”,增量预计超过35万亿元,相当于“再造一个长三角”。
同样值得关注的还有,中国对世界经济增长贡献率一直保持在30%左右,经济增速平均在5.5%,“我们国家这么大体量和增量,在经受各种风险挑战的冲击下,还能保持这样的增速,在经济发展史上是前所未有的。”他说。
谈到基础设施建设的高效实用,国家发改委副主任李春临引用网友留言,称“当日达让新鲜不过夜,村村通让山乡若比邻”。他介绍,冷链物流完善,不但“长安”能吃到新鲜的荔枝,拉萨、乌鲁木齐也不在话下。与此同时,人享其行的现代生活更加触手可及,出门旅游抬腿就走、转眼就到,早上还在广州喝早茶,晚上就到“尔滨”看冰雕。
谈GDP增长演变
内需对经济增长平均贡献率超八成,系经济发展主动力
“没有强大的国内市场,就没有稳定向好的中国经济。”谈到如何看待中国GDP潜在增长率和增长拉动力的演变?国家发改委秘书长袁达答记者问称,中国拥有超大规模且极具增长潜力的国内市场,内需始终是中国经济发展的主动力和稳定锚。“十四五”期间经济社会发展实践再次充分证明这一点。从内需整体看,过去4年中国经历了国际环境剧烈变化等多重困难挑战冲击,但国民经济保持了年均5.5%的增长速度,其中内需对经济增长的平均贡献率为86.4%。
国家发改委秘书长袁达。
他提到,过去四年最终消费对中国经济增长的平均贡献率达到56.2%,比“十三五”期间提高8.6个百分点。消费领域新产品、新业态、新模式层出不穷。比如商品消费方面,人工智能加速融入日常生产生活,智能手机、智能家居、智能汽车等广受消费者欢迎;360全景运动相机、AI智能眼镜等新产品火爆全网;国风国潮商品表现亮眼,汉服、文创产品等销量成倍增长。再比如服务消费方面,文体、旅游、康养等供需更加多元,非物质文化遗产、文博IP等“爆款”频现,城市漫步、中式茶饮等成为时尚潮流。
在投资向优发力方面,他透露,过去四年投资积累的资本形成对中国经济增长的平均贡献率为30.2%。投资对优化供给结构的关键作用充分发挥,更加注重补短板利长远;更加注重增强发展后劲,比如高技术产业投资增速持续多年快于整体投资增速,一大批国家重大科研基础设施等纷纷落成;更加注重增进民生福祉,比如,过去4年,累计开工建设筹集各类保障性住房约780万套,有效解决了2000多万人的住房问题,等等。
袁达介绍,下一步,发改委将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把做强国内大循环摆到更加突出的位置,实施好扩大内需战略,加快培育完整内需体系,不断激发和释放内需潜能。
谈基础设施
不但“长安”能吃到新鲜荔枝,拉萨乌鲁木齐也不在话下
谈到过去5年中国基础设施建设情况,李春临引用4句网友留言来回答。他认为,“十四五”时期中国基建不断跑出向新力和加速度,撑起中国速度、中国质量,也托起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幸福生活的新期盼。
国家发改委副主任李春临。
第一句话,“路网织密比刺绣,绣出千里江山图”,讲的是基础设施网络更加系统完备。比如,“主动脉”更畅通,国家综合立体交通网主骨架“6轴7廊8通道”目前建成率已经超过90%,覆盖超过80%的县,服务90%左右的经济和人口,形成横连东西、纵贯南北、通疆达海的国民经济主动脉。又比如,“毛细血管”更发达,2024年末农村公路总里程达464万公里,脱贫攻坚基本实现了村村通硬化路,推动工业品下乡、农产品进城,更多乡亲“出门就上车、村口取快递”。
第二句话,“当日达让新鲜不过夜,村村通让山乡若比邻”,讲的是基础设施体系更加高效实用。一方面,物畅其流带动全社会降本增效。2024年全社会物流成本节约超过4000亿元,今年有望再节约3000亿元左右。冷链物流体系也更加健全完善,不但“长安”能吃到新鲜的荔枝,拉萨、乌鲁木齐也不在话下。另一方面,人享其行的现代生活更加触手可及。旅客联程联运更加快捷顺畅,出门旅游抬腿就走、转眼就到,早上还在广州喝早茶,晚上就到“尔滨”看冰雕。
第三句话,“技术增活力,绿色添动力”,讲的是基础设施体系更加智能绿色。新技术让传统基础设施焕发了新的活力,2024年全国港口平均每小时吞吐3.8万个标准箱、比2020年提高26%,作业时效领跑全球。绿色能源点亮千家万户,2024年可再生能源发电量达到3.46万亿千瓦时,约为“十三五”末的1.6倍;高速公路充电桩数量4年翻了两番多,覆盖了98.4%的高速公路服务区,大大减少了新能源汽车驾驶员的里程焦虑。
第四句话,“国之重器扛得住地动山摇、经得起百年风雨”,讲的是基础设施体系更加安全可靠。近年建成的白鹤滩水电站、深中通道等,设计寿命都长达百年以上;我国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华龙一号”核电机组采用国际最高安全标准,扛得住17级台风、9级地震。2024年全国水库通过拦蓄洪水,减少淹没耕地1600多万亩、避免转移人口1100多万人次。
谈创新驱动
从追赶到领跑,打压遏制只会加速中国创新进度
“脱钩断链、打压遏制只会增强我们自立自强的决心和能力,只会加速我们自主创新的进度。”关于创新驱动,郑栅洁介绍,“十四五”规划把创新提到前所未有的重要位置,去年全社会研发经费投入规模比“十三五”末增长近50%,增量达到1.2万亿元;研发投入强度提高到2.68%,接近OECD国家平均水平。
中国站上了一个又一个“大国重器”的创新制高点。从海陆空全方位来看,海上,第一艘国产电磁弹射航母福建舰下水;陆上,全球第一座第四代核电站石岛湾基地投入商业运行;天上,第一座中国空间站“天宫”全面建成运营,“嫦娥六号”实现全球第一次月球背面无人采样返回,第一次按照国际通行适航标准研制的国产大飞机C919实现商业飞行,等等。
国家发改委主任郑栅洁。
他认为,这些“第一艘”“第一座”“第一次”彰显了中国创新的重大突破,科技创新带动产业不断向中高端转型升级,很多领域加快从量变到质变、从中低端到中高端、从追赶者到领跑者转变。
谈治理效能
刹住了过去认为不可能刹住的“歪风”
郑栅洁表示,从治理效能方面看,“十四五”时期全面深化改革成果加快转化为现代化的治理体系和能力。
具体体现在两个方面:第一,中国的营商环境越来越好,全国统一大市场的四梁八柱基本建立起来。民营经济促进法颁布实施,制造业的外资准入限制清零,全国外资准入负面清单限制措施缩减到29项,民营企业增加到5800多万户,比“十三五”末增长超过40%。
第二,中国的组织动员和行动能力越来越强。举例来说,今年1月份西藏日喀则市定日县发生6.8级地震,灾后30分钟后,中心城区就开始组织实施抢险救援,数小时内救灾装备和人员的救援飞机就已经到达,当晚受灾群众就住进了防灾的帐篷。这就是中国力量、中国速度和中国精神。
郑栅洁说,治理效能的稳步提升,关键在于全面从严治党产生的全方位深层次的影响,刹住了过去认为不可能刹住的歪风,去除了一些多年难以去除的顽瘴痼疾,解决了很多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党的领导力、组织力、执行力不断地提高。
谈民生需求
“十四五”民生指标占比超1/3,为历次五年规划最高
谈到老百姓的民生需求,国家发改委副主任周海兵介绍,“十四五”规划《纲要》提出了7项民生指标,在20项主要指标中占比超过三分之一,是历次五年规划中最高的。我们以规划实施为牵引,持续深化社会领域体制机制改革,接续推出了一批有力度有温度、可感可及的民生政策,不断提高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国家发改委副主任周海兵。
围绕民生需求成效,他围绕以下三点展开:
一是夯实民生之基,持续加大稳就业促增收力度。“十四五”以来,每年城镇新增就业稳定在1200万人以上,为民生改善提供了基础支撑。2024年,三次产业就业人员比重分别为22.2%、29%和48.8%,服务业吸纳就业的作用显著增强。居民收入增长与经济增长基本同步,城乡收入相对差距进一步缩小。
二是聚焦民生之需,推动公共服务和社会保障惠及全民。建成并持续巩固世界规模最大的教育、医疗和社会保障体系,我国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基本养老保险、基本医疗保险参保率稳定保持在95%以上。2024年,我国各级教育普及程度达到或超过中高收入国家平均水平,新增劳动力平均受教育年限超过14年。每千人口拥有的执业医师数从2.9人增长到3.6人。“十四五”期间,中国制定实施和动态调整国家基本公共服务标准,努力保障人民群众公平享有81项基本公共服务项目。
三是回应民生之盼,加力解决人民群众的烦心事操心事。“双一流”建设高校、优质普通高中持续扩大招生规模,提供了更多优质教育资源。优质医疗资源也加快扩容下沉,区域布局更加均衡,国家区域医疗中心加快建成并发挥作用,越来越多的中西部地区群众能够就地享受高水平医疗服务。402种药品新增进入国家医保药品目录,医保跨省结算更加便捷。高质量“一老一小”服务体系加快构建,全国护理型养老床位的占比提高到64.6%;在300多个地级市和人口大县建设了托育综合服务中心,努力让更多老百姓“托得起”“放心托”。
谈五年规划
坚持“开门编规划”,把顶层设计和问计于民统一
中国五年规划如何编制实施?靠什么样的机制才能保障规划任务的有效执行?郑栅洁现场提到,前不久在天津举行的夏季达沃斯论坛上,有很多外国朋友向他提到这个问题。
“中国有句古话,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郑栅洁说,五年一规划,集中体现了“中国之治”的成功之道。五年规划记录着新中国一路走来的艰辛与辉煌,一部五年规划史,就是一部新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史。具体可以用“四个注重”来概括:
一是注重发挥制度优势。中国发挥社会主义制度能够集中力量办大事的显著优势,具体做法是:围绕长期战略目标,谋划五年规划,制定年度计划,出台宏观政策,安排重大工程项目,确保如期高质量完成目标任务。这种既有长规划、又有短安排的体制和制度,是保持经济社会平稳发展的关键“抓手”,也是稳预期、强信心、增动能的重要“法宝”。
二是注重做到守正创新。守正才能不迷失方向、不犯颠覆性错误,创新才能把握时代、引领时代。中国紧紧围绕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与时俱进谋划发展,确保规划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拿“十四五”规划来说,主动适应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鲜明提出构建新发展格局等重大战略部署,既回答了“怎么看”,又指明了“怎么办”。
三是注重凝聚社会合力。坚持“开门编规划”,把顶层设计和问计于民统一起来,在各个环节广泛听取意见,充分吸收干部群众在实践中创造的各种新鲜经验,找到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向往的“最大公约数”,让大家都知道“往哪走”“怎么走”。
四是注重保持战略定力。发扬“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的精神,坚持“一张蓝图绘到底”,一棒接着一棒跑、一茬接着一茬干,以一个又一个五年规划把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目标变成美好现实。
郑栅洁强调,回顾总结规划编制实施的历程,最重要、最根本的一条,就是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将党的主张切实转化为国家意志和全社会共同行动,将党的领导贯穿经济社会发展各领域全过程,确保规划目标任务落地见效。
采写:南都记者潘珊菊 发自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