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此人没死,淝水之战会不会改变结局?苻融:没战死也要被我哥弄死!
导读:淝水之战,从民族问题,文化问题,正统问题,人口问题,军队战斗力问题上来分析,东晋都完胜于东晋。正如王猛在死前劝谏苻坚的一样:“晋虽鄙陋,然终究华夏正统。”短短的几个字已经注定了前秦发动这场战争失败的结局。但是抛开这场战争失败的必然性,有几个偶然因素直接导致了淝水战败,反之,这几个偶然因素也是可以避免的。笔者也写过一篇文章《淝水之战—五点原因使苻坚大帝失足千古》。其中最后一个原因就是前秦主将苻融之死。
前秦阳平公说起苻融,笔者不得不将他归为一个可怜可悲可叹可哀之人。
战争前夕,苻坚的朝臣一边倒的劝谏苻坚不要伐晋,在苻坚的亲人中,除了太子苻宏、张夫人、中山公苻诜之外,苻坚的亲弟弟阳平公苻融是最反对苻坚南下伐晋的人。
公元382年10月发生在长安的太极殿会议,会上权翼、石越等人都从天时地利人和等多个方面分析了东晋不能讨伐的原因,会后,苻坚单独留下阳平公苻融。
苻坚对苻融说:能定天下大事的往往只有一两个人,今天我单独留下你,就是想听听你对我伐晋的意见?
不料苻融却没有顺着苻坚的意思,而是跟众朝臣一样劝阻苻坚不要南下图谋晋朝。
苻融是这么说的:“陛下,今年木星镇在斗、牛二宿之上,是吴越的福祉,此乃天时所向,天道不顺,此乃我大秦不可出征的第一个原因。晋主英明,朝廷上下服从命令,并无分裂迹象,国家无灾无害,我军征战频繁,自从灭燕国以来,几乎每年都在与敌国作战,将士疲惫,此前淮南一战,我军大败,有畏敌之心,此乃不可出征的第二个原因。其三,陛下您亲宠和养育了鲜卑、羌、羯族人,他们布满了京畿地区,而国家的老臣族人却被排斥迁徙到了边疆,如若现在倾国而去,京城空虚,一旦有变,太子独自几万弱兵留守长安,鲜卑、羌、羯之人密集如林,这些人都是窃国的盗贼,是我们的仇人,臣弟担忧的不仅是徒劳往返而已,也怕未必是万全无忧,如何对得起我大秦列祖列祖。臣弟智力见识愚浅,可王景略一代奇士,陛下您常将他比作孔明,而自比昭烈,他的临终之言不可忘记。”
我们作为已经知道淝水之战结局的后来人,现在回头来看当时苻融的劝谏之言,不得不佩服其远见,更像是一番神奇的预言,淝水之战后的那些事都被苻融一一说中了,苻坚和前秦的灭亡正是因为鲜卑和羌人的反叛,苻坚最后也是死于羌人姚苌之手。
苻坚听了苻融的话后,大为不悦,说了一句极富情趣的话“连你都这样,国家大事我还找谁说去?”这句话说得好像你都不支持我那谁还来支持我,言外之意就是你必须得支持我。
我们不得不佩服苻坚大帝的口才,一句话让苻融再无反驳。
忠君爱国,兄弟臣下到了公元383年8月份的时候,任命阳平公苻融为征东大将军,督帅骠骑将军张蚝、冠军将军慕容垂、平南将军慕容暐、抚军将军苻方等人率领步兵骑兵25万人作为前锋,八月初八,苻坚在长安祭祀先祖,亲率步兵六十万,骑兵二十七万,开始大举南下。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苻坚此人性格中的极端一面,苻融分明不愿意南下伐晋,你偏偏要任命他为主将。不过除了苻融之外,苻坚似乎没有更合适的人选了,慕容垂吗?如果苻坚真的任命慕容垂为伐晋主将,也许会有两种完全相反的结局,第一种是慕容垂战胜了谢玄,淝水之战胜利,另一种是慕容垂投降了东晋,与谢玄联合起来攻打前秦,也不是没有可能。
苻坚不是不知道东晋不能讨伐,只是此时国内矛盾重重,民族矛盾社会矛盾将苻坚逼迫的不能不孤注一掷,铤而走险。从战争中苻坚的战略布局来看,苻坚不是心里不清楚,他正是因为看的很明白,必须要通过一场战争来消耗国内的这些异族人,可是他不能完全信任这些外族人,如若不然,苻坚就会任命慕容垂为前锋主将,与东晋主力正面相抗,而不是耗在区区一个畏敌如虎的荆州桓冲上。
在这场战争的布局中,苻坚将鲜卑人慕容垂、慕容暐全部放在了中线荆州战场,将羌族人姚苌放在了西线益州战场上,而将自己的弟弟苻融放在了与东晋主力的正面战场上,如果这场战争胜利,那成果将会是氐族本部,但是一旦失败,苻坚失去了也将是氐族所有精华。
很多人说苻坚的性格中带有极端偏执的成分,想做一件事就要做好,要么不做。当初任命王猛治理关中的时候,氐族豪强反对王猛,苻坚作为氐人首领,打击氐族豪强就要狠狠打击,不留半分余地。对待手下人仁慈就要仁慈到底,决定了南征就容不下任何反驳的意见。说的好听点这是坚持自己的意见,说的难听点就是一意孤行,偏执。
苻坚不顾所有人的反对南下征伐晋朝,还任命声泪俱下反对征伐的阳平公苻融为主将,我们该不该说是苻坚的一意孤行害死了自己的亲人呢?
主将之死、可悲可怜笔者此前分析了淝水之过程中五点原因直接导致了这场战争的失败。
第一是苻融的错估情报,第二是洛涧之战,第三是朱序至晋营,第四是谢玄的一封书信,第五是苻融之死。
前面四点我们此处不做讨论,单说最后一点,苻融之死。
谢玄给苻坚送信的目的是要苻坚将前秦的军队往后退一退,让晋军渡过河之后再决一死战,苻坚和苻融觉得此计可行,兵书上也说“击其半渡”,这本身无懈可击。
但是问题就出在这击其半渡上,也许谢玄设计给苻坚的并没有击其半渡,而是半退而击,在前秦军队规规矩矩的后退时,谢玄趁机发动攻势渡河决战,可令谢玄没想到的是,不用等到半退而击了。
前秦军在淝水河畔的兵力达到了17万之多,古代军事中的撤退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稍不留神就由撤退变成溃败。淝水之战中前秦军队的失败正是印证了这一点,加之朱序在秦军中制造混乱,由此才出现了历史上最为诡谲的一幕“军遂奔退,制之不可止。”
苻融一看坏了,明明发布的是撤退的命令,怎么成了逃跑?于是赶紧驰马奔入乱军中,试图制止混乱,不料被乱军冲散,马倒被杀,前秦军失去主将,一下子一溃千里。
这跟在洛涧之战中梁成被杀如出一辙,都是主将被杀,士兵争先恐后的逃散酿成的大溃败。
在古代战争中,主将往往是起主导领头作用的,一旦主将被杀,手下大军便如无头苍蝇,失去了方向。
加之前秦军是未战先撤。
《资治通鉴音注》的作者胡三省叹道:“两阵相向,退者先败,此用兵之常势也。”苻坚苻融本就犯了兵家大忌,前秦军本就厌战,全军上下士气低迷不振,加之撤退,士兵们不明白为何要退,阵脚稍一混乱,未触便溃,哪里还能等到谢玄的北府兵上岸一战呢?秦军早就成了乌合之众。
不战而溃败,所以笔者上一篇文中说了,北府兵在淝水之战中的作用并不比公元379年的淮南之战突出。
淝水一战,秦军与北府兵并未发生激烈对抗,只是由秦军的撤退变成了溃败,东晋的北府兵只是轻轻松松的打了一场追击战争而已。
那么我们再假设一下,如果在混乱中苻融没有先死的话,战争的结局会不会改变呢?
几乎没有可能,笔者可以肯定。
原因很简单。
苻融会有两个结局:第一被谢玄弄死,第二被苻坚弄死。
第一个结局是基于379年的淮南之战北府兵和前秦军的战斗力对比,以及洛涧之战刘牢之和梁成的对决。
第二个结局便是作为战争主将的杀身成仁。
不成功便成仁。
如果淝水一战苻融没死,但前秦军队依旧失败了,那苻坚要做的就是惩罚败将,无论如何,领导永远没有错,苻坚都不会惩罚自己,那这个罪名只能是苻融来担。
淝水之战不可能成功,苻融也不可能活着,这个可悲可叹可怜可哀的前秦阳平公,就这么的被自己的亲哥哥弄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