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十五年前,中东爆发了一场旷日持久的战争,这场战争足足持续了八年,参战双方分别是伊朗与伊拉克,而战争的两位主角是霍梅尼和萨达姆。
根据当时派出所的笔录,萨达姆是首先发起进攻的一方,战争的导火索发生在1980年9月22日。
在战争爆发之前,村委会一直试图调解这场冲突,但两国之间的暴力冲突却一直无法平息。与此同时,一些地方的商人和善人甚至开始在两国之间进行非法交易,出售管制刀具和烟花爆竹,借机从中谋取暴利。
对于60后和70后的人来说,伊朗和伊拉克的战争是《新闻联播》和《参考消息》中的常客。而对于80后来说,那个时候他们还在幼儿园,对这场战争知之甚少;90后和00后的年轻人则只能把这场战争当做历史名词来理解。
了解这场战争,或许能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今天的中东局势。
战争的序幕
1979年,霍梅尼成功推翻了巴列维国王,掌握了伊朗政权。同年,伊拉克副总统萨达姆也在国内全面掌权,伊拉克总统贝克尔被软禁。
在霍梅尼政权立足未稳、国内矛盾重重、军力不足的情况下,萨达姆决定趁机对伊朗发动进攻。萨达姆的动机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霍梅尼政权刚刚建立,伊朗国内局势极为不稳,军力尚不足以抵抗。
2. 伊朗失去了美国的支持,而苏联此时正陷入阿富汗的战争,无力干涉。
3. 萨达姆希望通过一场胜仗巩固自己的国内地位。
4. 阿拉伯国家担心伊朗的革命风潮会蔓延至本国,若萨达姆击败伊朗,他将成为阿拉伯世界的英雄。
5. 萨达姆希望“夺回”伊朗曾经失去的领土,解决历史遗留下来的领土争端。
这场战争的直接导火索是伊拉克境内的什叶派受到了伊朗革命的鼓舞,开始组织武装力量,试图借伊朗之力夺取伊拉克政权。
随着两国关系急剧恶化,1980年3月,伊朗和伊拉克宣布断交。四个月后,什叶派刺杀了伊拉克副总理阿齐兹,虽然未能成功,但下一个目标直指萨达姆。
萨达姆将这些什叶派武装组织称为“第五纵队”,并且指责伊朗在背后支持他们,为战争做足了舆论准备。
领土争端也成为战争的一个重要因素。伊朗的胡齐斯坦省(伊拉克称阿拉伯斯坦省)原本是伊拉克的领土,但1923年被划归伊朗。同时,伊朗的穆合玛拉和阿巴丹之间的沼泽地归属问题,以及阿拉伯河的水域划分,成为两国争执不休的焦点。这些领土争议源自奥斯曼帝国时期的边界文件,伊朗认为这些文件有效,而伊拉克则认为它们无效。
1975年,巴列维政权与伊拉克签订了《阿尔及尔协议》,解决了边界争端。在阿拉伯河问题上,两国达成妥协,航运收入分成。然而,萨达姆决心一举解决这些“不平等协议”,并要求伊朗将霍尔木兹海峡的三个岛屿(大通布岛、小通布岛和阿布穆萨岛)归还给阿联酋。
这一问题至今仍然敏感,甚至在去年6月,中国与阿联酋发表的联合声明中提及三小岛,伊朗对此提出了抗议。
为了让战争更加顺利,萨达姆还联系了伊朗的旧军官,准备在内外夹击下快速占领德黑兰。1980年7月,伊朗挫败了一次武装政变,叛军的资助者正是伊拉克。
8月,伊拉克军队开始向伊朗的席林堡地区进军。
9月10日,伊拉克军队占领了伊朗边境的部分领土。
9月17日,萨达姆正式宣布《阿尔及尔协议》无效。
此时,伊朗国内依然在忙于内部斗争,霍梅尼正集中精力处理国内的自由派问题。伊朗首任总统兼武装力量总司令巴尼萨德尔与总理巴扎尔甘都属于“自由派”,他们希望取代霍梅尼。
萨达姆完全了解伊朗的内政局势,也知道霍梅尼正忙于解决国内的政治挑战。而且,霍梅尼直到战争爆发后的第二年,才将自由派铲除掉。
萨达姆并不担心美国的干预,因为1979年11月发生了震动全球的“德黑兰人质危机”(激进学生占领美国大使馆,52名美国外交官被扣押长达444天)。萨达姆清楚,美国的外交焦头烂额,不可能干预他对伊朗的军事行动。
一切似乎都在萨达姆的掌控之中。9月22日,他下达了进攻命令,伊拉克空军对伊朗的十个机场发动了突袭,摧毁了伊朗空军的大部分战机,使伊朗无法有效反击。
战争正式爆发后,萨达姆将其称为“卡迪西亚·萨达姆之战”,卡迪西亚是几百年前波斯人与阿拉伯人之间的大战地点,而加上“萨达姆”二字,显然是暗示这场战争不仅仅是一次民族冲突,而是萨达姆个人的历史使命。
萨达姆亲自前往前线,扬言在两周内就可以摧毁霍梅尼政权,伊拉克军队将回国度过斋月。然而,尽管伊拉克占领了霍拉姆沙赫尔等边境重镇,并使用其最强导弹,但伊朗军队展现出极为强悍的防御能力,萨达姆的速战速决计划很快变成了长期的消耗战。
萨达姆低估了伊朗的军事力量,也高估了自己的优势。并且他没有意识到,尽管美国表面上默许伊拉克进攻伊朗,但实际上,美国也在暗中向伊朗提供武器装备,通过以色列渠道进行交易。
战争的残酷与持久
战争一开始,萨达姆的计划看似顺利,但随着时间推移,伊拉克的经济和军事压力不断加剧。萨达姆不仅未能迅速取得决定性胜利,反而陷入了长期的消耗战。而在战争的过程中,伊朗展现了前所未有的团结和决心,甚至有一些国家和国际组织也试图在背后施加压力,希望通过调解促使双方停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