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越来越受到关注。
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副院长、上海市心理卫生服务行业协会会长王振在门诊中发现,在大学生群体中,因睡眠问题和情绪问题来看诊的人数,较十年前有增多的趋势。在他看来,父母的过度保护或长期被忽视,以及学业压力、长期睡眠不足、拖延等,都可能影响学生心理健康。
如何帮助“脆皮”大学生练就“硬核”心态?这道题需要学校、家庭、医院、社会共同答题。
今天(12月22日),以 “传承·创新·超越——新时代上海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实践与探索” 为主题的上海高校心理咨询协会(以下简称“协会”)2023年学术年会在同济大学召开,200余位上海高校心理工作者齐聚一堂,共话高校心理健康教育。
会上,同济大学党委副书记彭震伟介绍了同济大学近年来在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上取得的成绩和做法经验。上海对外经贸大学党委书记祁明代表协会理事会致辞,并作了协会理事会年度工作报告。
“学生的心理健康需要长期投资,高校应建设更完善的心理健康服务体系,同时也需要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和支持,形成凝聚全社会合力的强大合作网络。”王振就进一步加强多学科的合作联动、协同促进大学生健康成长提出方案和建议。
“心理健康课程,一定要以有效性为第一原则。”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院党委书记乔志宏教授从心理危机预警与干预、加强心理健康教育、规范健康心理检测、促进家校社医协同、加强人才队伍建设五个方面,解析了当前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面临的挑战,阐释了进一步丰富和加强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内涵和路径。
大会还对在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长期坚守、努力工作、成绩突出的教师分别给予了“上海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十年奉献奖”和“二十年奉献奖”的表彰,同时还评选表彰了年度优秀学术论文10篇。
作者:吴金娇
文:吴金娇 图:主办方供图 编辑:李晨琰 责任编辑:樊丽萍
转载此文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