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邦剧照)
别拿豆包不当干粮,别拿亭长不当干部。
秦朝时期,小小泗水亭的亭长刘邦,在全国起义大潮下,也顺势揭竿而起,带着一帮“狗肉兄弟”,还带着两个曾经县里的领导,开始了轰轰烈烈的王者之路。
很幸运,刘邦成功了,虽然成功时已经54岁了,但是好饭不怕晚,晚景兴隆好过少年得志。
问题来了,作为秦朝的小吏,刘邦这个亭长到底是个多大的官啊?
刘邦亭长的官职大小
说实话,别看刘邦动不动呼朋唤友,一起喝大酒,吹大牛,一派草莽作风,但人家却是一个干部,是吃皇粮的。
《汉书·百官公卿表》记载道:十里一亭(里,在这里是个距离单位)。亭有亭长,掌治安警卫,兼管停留旅客,治理民事,多以服兵役已满期之人充任。
此外设于城内或城厢的称“都亭”,设于城门的称“门亭”,均置亭长,其职掌与乡间亭长同。
亭长一职,东汉后渐废。
啥意思?亭长这个职务比乡长小一级,比县长小两级,十里设一亭,主要职责:保卫工作、外来旅客查询、处理民事纠纷。从功能来看,亭长职务相当于今天的派出所所长。
但是,古代的基层官员,大多都是一专多能,身兼数职,因此亭长可就不是如今的派出所所长了,而是农村的村长,或者过去的生产大队的主任。说白了,就是最基层的管理者,动不动还得干农活。
从古代历史看过来,真正从底层百姓做了大一统王朝开国皇帝的,也仅仅只有刘邦和朱元璋两人。
朱元璋还好说,当过和尚,要过饭,加入了红巾军,投靠了郭子兴,成为了郭子兴的女婿,最后成就伟业。
而刘邦却没有这样的靠山,他又怎么成功的呢?
从亭长到皇帝,到底有多远
从刘邦起兵到当了皇帝,仅仅间隔7年。
在刀枪剑雨中,刘邦硬是杀出了一条血路。这是一个年仅半百大叔的逆袭故事,逆袭的理由只有一个:超级会用人。
刘邦仿佛从来都是伙伴中的领头羊,在当亭长时 ,就有一帮小兄弟跟在后面,鞍前马后,牵马坠蹬。樊哙、夏侯婴、周勃等人跟着刘邦也就罢了,而萧何和曹参,是县里的中层官员,是刘邦曾经的领导们,这些人是如何放下身段跟随刘邦的呢?
萧何和曹参,眼看秦朝大局已经稳不住了,而他们自己又缺乏带人揭竿而起的魄力,看到刘邦在芒砀山已经有了几百人的队伍,因此才加入了刘邦团队。也许,曾经的刘邦只是底层官员,而做了几百人大哥的刘邦,已经是一方的草莽英雄,加上刘邦为人大气,自带吸引人的属性,所以,萧何曹参二人就仅仅跟随了。
至于后面的张良,也是被刘邦的为人所吸引,才选择一起做事。而韩信等人,多亏萧何的大力举荐,得以在刘邦这里混得如鱼得水。
细看刘邦使用官员,在当皇帝前,那绝对可以用“知人善任”四个字来形容,而对于赏赐,也从来不吝啬。所以,刘邦就像一块磁铁把人一个个吸引到了自己跟前。
一句话,刘邦能使用比自己更牛的人,并且敢给信任,敢给封赏,因此霸业最终成功了。
其实,现在社会的企业家们,也可以好好借鉴刘邦的用人策略,对于能干的人,一是要敢给钱,二是要敢给予信任,如此,才能做大事业。
当然,刘邦在当了皇帝后,还是诛杀了一些一起打天下的大人物,这些人是几个异姓王,有些是主动造反的,比如臧荼,比如英布,比如陈豨和卢绾。有些是有过造反的犹豫,比如彭越,比如韩信。
刘邦不杀这些异姓王行吗?可能不行,因为有地盘有兵,随时都有可能造反,也就是“匹夫无罪怀璧其罪”,刘邦在了还能镇住一二,刘邦一旦走了,王朝可能立马就换姓了。
总而言之,刘邦这个村长级别的小亭长,能做成大皇帝,靠的是大气和信任,靠的是敢于封赏。一介布衣,成就如此伟业,绝对算是奇迹,奇迹的背后,赫然四个大字:知人善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