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史上有两位人物,他们在逝世后得到了后人的极高推崇,分别是孔子和关羽。这种推崇之至,可以从他们被封号的方式中窥见一斑。孔子被尊称为文圣,而关羽则被誉为武圣。不仅如此,为了表示对他们的崇敬,官方还赐予了封王拜相的殊荣,孔子成为文宣王,而关羽更是被封为关圣大帝。这不禁让人思考,关羽是如何一步步被封为关圣大帝的呢?我们将聊一聊这位历史人物在封号过程中的变迁。
在历史记载中,真实的关羽并没有三国演义中那般丰功伟绩。与温酒斩华雄的传说不同,实际上华雄是被孙坚所杀。关羽的缺点也显而易见,他刚愎自用、目中无人、自高自大等等。然而,关羽的忠义之心却是他身上的一抹亮色,对于他而言,忠诚胜过生命。尽管因为过于骄傲而轻敌,最终导致败走麦城,被东吴所斩首。甚至在他死后,蜀国并未赐予他爵位。诸葛亮对关羽并不十分喜欢,因为在他看来,只要自己在,关羽就不可能有封爵的机会。直到关羽去世40多年后,刘禅才想起追封他为一个侯爵。然而,关于关羽的推崇在三国时期到北宋之前并未达到今日之高度。这是因为当时的统治者多持“拥曹反刘”的立场,关羽身为刘备一方,自然得不到统治者的青睐。直到宋神宗时期,这一态势发生了惊人的逆转。宋神宗对刘备极为推崇,甚至自比刘备。关羽由此成为逆转中的受益者,开始受到尊崇。宋神宗的儿子宋徽宗则继续完善这种崇敬,追封关羽为“忠惠公”。在关羽逝世800多年后,他终于完成了从侯爵到公的晋升。或许宋徽宗认为这还不够,于是将关羽追封为“义勇武安王”。更为惊人的是,他将关羽之灵位请到姜太公庙中祭祀,姜太公专门封神,这意味着关羽的灵位正式列入仙班。可以说,关羽的神圣化始作俑者就是宋徽宗。
进入明朝洪武年间,朱元璋对关公的崇拜更上一层楼。他将关羽的灵位从姜太公庙中请出,独立建庙,关羽庙也因此诞生。每年举行的祭典仪式按国家一级标准执行。明朝万历年间,明神宗进一步提升了关羽的尊号,从“义勇武安王”升级为“协天护国忠义大帝”。在关羽逝世1400年后,他由一位臣子升华为大帝。此外,值得注意的是封号中首次出现了“忠义”二字,这是对关羽忠义品质的直接强调。虽然清朝统治者是满族人,但他们对汉人历史伟人同样报以尊崇。努尔哈赤和皇太极都对三国演义深有研究,对关羽充满敬仰。顺治皇帝更将关羽追封为“忠义神武关圣大帝”,将“忠义”二字提到封号的最前面,更加突显了关公的忠义。
总的来说,至明朝以后,无论是统治者还是民间,对关公的崇敬已经达到了无以复加的程度。京剧中红脸关公便是这一崇敬的象征,代表了忠义。在京剧中,没有几位历史人物有资格扮演红脸,这是忠义关二爷的标志,备受尊崇,不可侵犯。扮演关公的演员一旦化好红脸,就不能在后台说一个字,因为此刻他代表了关公,他说的每一个字都是关公说的,不能有半点差错,以免对神明不敬。其他演员也绝对不能再与关公说话,必须保持安静,维持庄严肃穆的氛围。在香港黑帮片中,也常有拜关公的场景。这并非因为关公的英勇神武,而是因为关公的忠义。后人将“忠义”二字寄托在关公身上,将抽象的概念具体到一个人物身上,并以此为榜样。这实际上是中国人在道德规范上所做出的努力的具体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