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将服务作为支持产业发展的重点,努力优化营商环境
文|《财经》实习生 李敏
编辑|王延春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科学技术要打头阵,科技创新是必由之路。在这一浪潮下,2025年,杭州就因为科技创新而走红,成为了当之无愧的开年第一大网红城市。
春节前夕,AI应用DeepSeek登顶多个国家应用商店下载榜第一名,引发全球关注,被戏称为“神秘的东方力量”;宇树科技的人形机器人登上春晚,出货量位列全球第一;2月14日,作为全球领先的云设计软件平台和 SaaS 服务提供商的群核科技,也正式向港交所递交港交所主板挂牌上市的申请;此外,强脑科技是全球少数几家脑机接口企业,云深处科技在中国率先实现四足机器人全自主巡检变电站。
上述六家企业,聚焦机器人、AI、元宇宙、脑科学等前沿领域,组成了网友口中的“杭州六小龙”。火石创造产业研究院院长冯雷指出,上一代互联网巨头更多是基于商业模式创新,改变了人们的生活和消费方式;而“杭州六小龙”是在技术驱动下,向更底层、更基础的科技领域进军。
杭州的创新图谱已悄然超越‘电商之都’的固有印象,经济社会发展活力奔涌。数据显示,2025开年后的杭州,平均每天诞生280多家企业,超过70件专利获得授权,近1700多万元的资金投向初创型科技企业。根据国际数据公司IDC和浪潮信息联合发布的《2023-2024年中国人工智能计算力发展评估报告》,在中国人工智能城市评估排行榜中,杭州位居第二,仅次于北京。杭州在推动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上顺应AI趋势、引领时代浪潮。
面对这些成就,各地纷纷发问:杭州到底做对了什么?
战略引领:铺就技术底座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把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并将创新列为新发展理念之首。
早在2003年,时任浙江省委书记习近平第一次提出了“数字浙江”战略,并做出了一系列部署。杭州在数字经济领域率先起飞,为整个城市铺就了面向未来的技术底座。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到浙江考察调研,叮嘱浙江要抓住产业数字化、数字产业化赋予的机遇。他曾在调研期间对科技工作者说,杭州过去是“风景天堂”“西湖天堂”,下一步是“硅谷天堂”“高科技天堂”。
2014年,杭州“一号工程”提出,大力发展信息经济、智慧应用,培育转型升级、创新发展新动力;2016年,杭州成为中国首批“数字经济”城市;2017年之江实验室成立;2018年,杭州正式提出打造全国“数字经济第一城”。2021年,《杭州市人工智能产业发展“十四五”规划》提出,要成为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人工智能头雁城市。2024年3月,杭州市人工智能产业联盟正式成立,杭州又进一步明确,要努力成为全国人工智能创新高地,拿到开启杭州发展下一个“黄金二十年”的入场券。今年1月,《杭州市未来产业培育行动计划(2025—2026年)》印发,计划优先推动通用人工智能、低空经济、人形机器人、类脑智能、合成生物等五大风口潜力产业快速成长,积极谋划布局前沿领域产业。
2月10日,杭州召开发布会,介绍新一轮经济政策。市发改委主任楼建忠表示,今年的经济政策资金“加持”,市级财政资金从去年的490亿元增加到502亿元,并统筹现有产业政策资金的15.72%,集中投向优质新质生产力,加大对通用人工智能、人形机器人等未来产业的支持,希望培育更多类似DeepSeek、宇树科技的创新企业。
杭州市委常委、副市长方毅在接受媒体采访时指出,杭州的创新发展活力正是在习近平总书记的亲切关怀、亲自指引下发展起来的,我们也一直按照习近平总书记的要求,一任接着一任干。创新浙江的各项目标任务,下功夫打通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之间的各种卡点堵点,让杭州成为创新创业最具活力的“黑土地”。
创新生态: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
2月5日,杭州召开“新春第一会”,杭州市市长姚高员在会上表示,杭州“科技创新”在这个春节频频刷屏,创新正成为城市气质、产业特质,“让大兴科技、大抓创新、大力发展新质生产力成为奋进2025的最强音”。
浙江省发展规划研究院课题组指出,科技创新成果的产业化离不开风险投资、扶持资金、产业基金等“真金白银”的“耐心陪跑”。
目前杭州主要通过杭州市国有资本投资运营有限公司旗下的两大基金投资科技企业。其中杭州科创基金聚焦“投早投小投科创”,投资阶段以初创期的科创投资(天使投资AI、创业投资VC)为主,重点为全市人才创业、中小企业创新、专精特新企业发展、科技成果转化提供政策性投融资服务;杭州创新基金聚焦“投强投大投产业”,投资阶段以成长期私募股权投资(PE)为主,重点支持杭州市五大产业生态圈规模化发展,侧重与产业培育。
杭州市科创集团有限公司总经理曾维启在接受央视采访时说:“投早投小投科技投未来,(科创基金)助力它从研发到成长整个过程,从0到1跨越出来。”
2018年,杭州一个考察团在美国波士顿一间地下室找到强脑科技,将其引入杭州,提供了市级科创基金的早期投资,之后2024年由杭州创新基金接力,完成2亿元直接投资。2018年,杭州科创基金投资了云深处的天使轮,并在2019年、2020年持续追加投资。2022年起,杭州科创基金、杭州创新基金共参与了宇树科技的4轮融资,保障其在各个发展阶段都有充足的资金。
目前,根据杭州市的规划,到2025年年底,杭州科创基金和杭州创新基金的组建规模均将达到1000亿元,合计达到2000亿元。
在提供资金支持的同时,杭州瞄准科技成果转化难的问题,搭建技术转移转化“高速路”。据央视报道,在杭州市技术转移转化中心,全国首个成果转化领域的人工智能大模型刚刚完成升级迭代,能够分析预测超9.6万家企业的潜在技术需求30多万项,把这些需求去跟科技企业的成果对接,为它们搭起智能匹配的桥梁。
与此同时,杭州依托顶尖高校、集聚高端资源,不断打通科技成果转化的高速路,形成以大学、大装置、大科创平台为核心的创新生态圈,连续3年居全球百强科技集群城市排名第14位。
浙大早在1978年创建计算机系时,将“研究人工智能理论、设计新型计算机”列为建设方案第一条,为AI研究奠定了基础。成立于2017年的之江实验室聚焦人工智能和网络信息两大领域,西湖大学致力于探索AI与各学科交叉融合,在最尖端的基础和应用研究领域培养最优秀的青年人才,目前已成功发布“AI科学家”Nova。
同时以浙江大学、西湖大学等高水平大学和之江实验室、良渚实验室等省实验室为锚机构,杭州提出构建环大学、环科创平台创新生态圈,引导创新资源在区域内高浓度聚集、高频次交流,形成“学科+平台+产业”的杭州模式。今年1月,浙江大学校友企业总部经济园全面建成,浙江大学成果转化基地同步启用,计划打造成集科研、创投、产业于一体的创新转化平台。
目前,杭州新一轮经济政策包已经陆续落地。统筹现有产业政策资金的15%,集中投向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持续推动环大学大科创平台创新生态圈建设,市级科技重大项目企业牵头或参与的比例不低于80%。根据《杭州市未来产业培育行动计划(2025—2026年)》,杭州计划到2026年底,培育建成未来产业创新联合体10个左右,打造企业技术中心100家左右,攻关关键技术、核心部件和高端产品100个左右。
值得注意的是,冯雷认为,虽然目前杭州的人形机器人、脑机接口等产业发展较好,但仍需解决核心零部件依赖进口、海外市场准入标准等问题;部分新兴产业(如元宇宙)仍处碎片化阶段,需强化跨领域协作。另外,冯雷还提到,虽然杭州有浙大等顶尖高校,但也面临人才结构性短缺,缺乏顶尖AI科学家、复合型工程师,部分企业依赖高薪抢人,可持续性存疑。
服务支撑:友好的营商环境
杭州将服务作为支持产业发展的重点,努力优化营商环境。
数据显示,杭州连续5年在全国工商联“万家民营企业评营商环境”中获全国城市第一,连续22年“中国民营企业500强”上榜企业数居全国城市首位。
2016年,浙江启动“最多跑一次”改革后,企业开办时间从22天压缩至三天,行政审批事项削减68%。今年1月10日,杭州举行城市推介会,明确提出要做好“真心实意”的服务保障,打造营商环境最优市,让“有求必应、无事不扰”成为常态。
例如杭州实行“链长制”,一位市领导负责一条产业链,配套专班、方案和政策支持;实行“科技特派员制”,选派专业人员深入企业,了解其面临的困难,并提供具有针对性的解决方案。通过这些措施,为企业提供精准服务,同时减少不必要的行政干预,让企业在自由宽松的环境中发展。
游戏科学初创之时,艺创小镇刚出台政策对游戏等数字内容企业予以三年内给予最高100%的房租补贴;宇树科技在创业初期,获得了杭州市“雏鹰计划”扶持,在急需知识产权保护时,杭州推出专利快速预审服务,并派专员上门指导……
同时,杭州升级“亲清在线·政策超市”,通过智能匹配、无感兑付、动态跟踪机制,从“人找政策”变为“政策找人”,按“应上尽上、应兑尽兑、免申即享、即申即享”的原则,加速政策资金直达快享。
浙江强脑科技有限公司创始人兼首席执行官韩璧丞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当公司有需要的时候,他们(政府)真的会第一时间出现,提供一个很好的环境,让我们去认真地搞科研搞产品”。游戏科学创始人兼首席执行官冯骥也表示:“能够有所这种建树的这些成果,都需要比较漫长的时间,而且这个漫长的时间未必他一定能成功,这个时候哪里能够让这些人即使这样,他们还是觉得可以安居乐业,我反而觉得是一个加分项”。
此外,杭州在招商方面也下了很大功夫。市值风云创始人杨峰在接受采访时介绍,余杭区招商团队会在各大写字楼中敲门拜访、“陌生拜访”,深入企业精准对接。如今,余杭区招商版图已经扩展至迪拜,开启全球合作新篇章,吸引优质企业落户,助力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
人才方面,杭州围绕打造“青年发展之城向往之地”,提供人才补贴、实习津贴、住房补助、安心生活等“礼包”,吸引青年来奋斗拼搏。杭州经济技术开发区推行“双聘制”,允许科研人员保留体制身份参与创业的宽松政策,催生出梦想小镇等53个创新孵化器;“人才码”整合的287项服务,让创业者真正实现“一码走杭城”。这种“放水养鱼”的策略,使杭州连续多年位列全国人口净流入三甲。
(信息整理:央视新闻、美丽浙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