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玄宗李隆基是一位极具争议的皇帝
,前期的他勤于政事,任用姚崇、宋璟等贤相,励精图治,开创了唐朝的极盛之世——开元盛世;而后期的他逐渐怠慢朝政、宠信奸臣李林甫、杨国忠,加上政策失误又重用安禄山等人,最终导致了长达八年之久的安史之乱,为唐朝衰败埋下伏笔。
《长安十二时辰》里的唐玄宗
为什么唐玄宗会任用李林甫、杨国忠这样的“奸臣”呢?难道是李隆基老糊涂了?
按照年龄来计算,任用李林甫的时候李隆基也不过51岁,而且对于前期表现出非凡政治智慧的他来说不应该在这时候突然就“糊涂”了。
今天我们就从财政角度来了解一下,唐玄宗重用“奸臣”的动机。
其实唐玄宗看上李林甫与杨国忠最重要的原因,应该就是看上了他们的敛钱能力。
因为唐帝国的中央政府一直就不怎么富裕。原因呢,这就要从唐初建立开始讲起了。
——唐朝从开国就是一个穷中央
我们一想到唐朝就有一种自豪的神情,“盛唐”两字便浮现在我们的眼前,都感觉那个时代军力鼎盛,文化开放,万国来朝。
富裕是很富裕,但中央财政一直都不怎么富裕,确切的说还很穷。
盛世唐朝
我们用一组数据来做参考,隋朝鼎盛时期,全国普查一共有900万户,人口达到4600万,每户每年上缴3石粮食。而经过隋末混战之后,唐帝国建立初期,全国普查一共只剩下不到300万户,而且每户每年只需要上缴2石粮食。
简单计算一下,隋朝盛期2700万石,唐初600万石,所以整体算下来,唐代社会的整体税赋只有隋代的五分之一左右。
这里我们要解释一下,隋末战乱时间很短,也就十多年时间,全国人口怎么会从900万户下降到不足300万户。主要的原因在于,隋朝的制度严格,行政效率非常高,政府的人口地区统计准确,
而唐代初年的行政效率不行,人口统计非常粗略,很多人就不报户口不上税。
那时候的行政能力可没有《长安十二时辰》里的那么高
行政效率的低下不仅影响了人口统计,实际上也影响了土地税收。我们都知道唐初,继承了隋代赋税政策的
租庸调,说简单点就是土地归国有,政府将田地授予农民,农民拿了国家的土地,就要为国家交税。规定:每丁每年向国家输粟2石,为租;输绢2丈、绵3两,为调;服役20日,称正役,不役者每日纳绢3尺,为庸。
可惜政府没有超高行政效率,面对全国的土地没有全面的掌握,导致了全国整体呈现出“富了和尚穷了庙”的状况。
掌握枪杆子、印把子的中央政府却无法真正的控制全国税收。唐初,面对如此棘手的处境,唐太宗没有选择提高行政能力的难路,而是选择了权宜之计的门路。
——唐太宗的解决方案,让政府部门自己赚钱养自己
说起唐太宗的这个权宜之计,有点诡异。
中央没钱,就养不起底下的部门机构,怎么办呢?钱给不出来,就给他们政策,让各个政府部门成为独立经营的企业。
简单说就是朝廷不给政府部门办公经费包括官员的俸禄,而是拨给一批土地和钱,你们自己经营去吧。说的好听点叫“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说难听点就是“不给钱,给个法子自己养自己”。
捉钱令史也是一种奇葩职业
让政府部门赚钱,还是有一定风险的,毕竟政府单位不太擅长这个。为了确保这些政府部门不会亏本,就把赚钱的事情交给专业人士来做,并设置了一个新职位“捉钱令史”。
让他们去放高利贷,为政府部门解决收入问题。
中央政府一共70多个部门,每个部门配9个捉钱令史,大概600多人。
让他们每人拿五万钱,去放高利贷,赔了得罚,完成任务的就给奖赏,连续一年都能完成任务,就升官。
唐太宗、唐高宗反正就这样,靠着各种“妙招”、“险招”搞钱运行着中央政府。到了武则天的时候,情况略有好转,通过清查税基,整顿财政,建设整体正式的财政收入体系。
到武则天退位的那一年,中央已经掌握了610万户口。
——唐玄宗沿着“搞钱”的路子越走越歪
要养活的人越来越多了
可事情发展到唐玄宗时期,问题依然没有得到解决,因为财政收入虽然上涨,但支出涨的更快。
唐太宗的时候,中央政府官员只有730人,可唐玄宗时期光宫女就有4万人,
带品级的宦官3千人,官员1万多人。还有各种皇族,官员的族人、仆人。光是让这些人吃上饭都挺费劲了。
唐玄宗上台之后,前期任用了一批贤良的宰相,比如:姚崇、宋璟、张说,张九龄。这些宰相都是奔着儒家那套“为政清廉,轻徭薄赋”的思想理念。
理论上,我们觉得没问题,但是在财政上,不管开源,只顾着节流并不能解决实际问题。
这一时期的国家整体实力都在稳步向前,但是唐玄宗还是觉得自己这日子过得紧巴巴的。尤其是随着开元以来,
随着宫廷用度的不断增加,更重要的还有募兵制开展以来军费呈现的几何级增长。这就导致了财政始终处于一种非常困难的境地。
穷在什么时候,都是一种重病
就在这时候,贤臣的对面露出了另一批人,那就是李林甫与杨国忠等人。
一开始唐玄宗还施展帝王平衡术,一边治理国家、抚慰人民,另一边专门“搞钱”。
这也是唐玄宗一生最爱的搞平衡。
这里举个宇文融的例子,他一年就为唐玄宗增加80万个户口,相当于全国户数的1/10,使税收增加了1/10。为唐玄宗解决了一部分财政问题,
所以也就从八品的监察御史开始一路升官,最后竟然升至宰相。可这就让张说等一群贤臣们看不惯了,最后宇文融这个宰相也就当了99天,就被其他官员哄下去了。
其实李林甫还是有很多贡献,值得了解的
但随着财政压力越来越大,皇帝便更加依赖“奸臣搞钱”,甚至最后完全倒向了李林甫一类的官员身上。
当然这也和李林甫本人的行政能力有关,关于李林甫的其他贡献我们以后专门讲。
——从杨国忠身上感受一下,“奸臣”是如何为唐玄宗赚钱的
我们今天可以从杨国忠这了解一下,为什么唐玄宗喜欢会搞钱的“奸臣”。就在唐玄宗为钱发愁的时候,杨国忠当时担任御史中丞,专判度支事,通过一些列的改革将唐玄宗窘迫的财政缓解了不少。
他到底怎么实行改革的呢?举个例子就可以看明白了。一次杨国忠请唐玄宗去参观左藏库,这是唐朝长安城内一处重要的库房,属于国库。平时存放着绢帛、钱币等贵重物品。唐玄宗就带着文武百官来参观左藏库,见到库房里塞满了绢帛与钱币,这可把玄宗高兴坏了,当即赏赐众人,并且赐杨国忠紫衣金鱼袋,兼太府卿事。
估计唐玄宗看到的就是这样的景象
然而这一切都是杨国忠精心准备的,杨国忠首先是看上了全国的义仓粟,他下令把各地的义仓粟变卖成轻货,然后运往长安。
所谓义仓粟,就是每年丰收年景的时候各家各户把多余的粮食拿出来一部分,储存在义仓中,等到荒年时候,再开仓赈灾。后来义仓就被收归官有,成为一种政府管理的税收方式。
虽然用义仓粟的方式来解决财政紧张,不算是杨国忠的发明。
但是杨国忠做的更彻底,他是死盯全国的义仓粟,下令全国都要把义仓粟变卖成轻货。
这里的轻货就是指小而贵重的财货,尤其指绢帛,绢帛在唐代起到了货币的作用。而这些东西更便于运输,最终运往长安。
但义仓粟原有的赈灾作用,杨国忠就不管了。
杨国忠这个人虽然其他的才能不行,而且人品极差。但是他却一直把唐帝国的国库维护得井井有条,决不让国库短缺。
就连安史之乱已经爆发了,杨国忠最先考虑的不是协助军队平叛,而是为军队运作筹钱!
最后连人头都是为了他的,唐玄宗
杨国忠的办法就是派人去太原,贩卖僧尼道士的度牒,就是出家人获得国家承认的执照来挣钱。
所以,杨国忠的关注点从来不是如何解决军事威胁,而且想办法解决军需。
他知道唐玄宗之所以重用他的原因就是会“搞钱”,而且他也很会迎合唐玄宗的需求。
所以,杨国忠能够当上宰相绝对不仅仅是因为杨贵妃的关系,他是自己就非常能干。
想想我们所在的公司,有没有这样的问题
很多时候,我们看待历史问题都会片面的认为是谁糊涂,是谁太坏,是谁太贪婪,是谁太疯狂。但实际呢?如果我们不回到当时发展的环境里去看,就会把问题看狭隘了。
唐玄宗之所以在晚年连续任用两位大奸臣,并不是因为他老糊涂了,这里肯定有他开始厌政的缘故。
但有一点是肯定的,那就是玄宗穷啊,苦日子过久了,他也需要搞点钱花。
而这时那些贤臣君子,如姚崇、宋璟、张说,张九龄等人却不能为他解忧。
小人到处都是,但是我们要明白他们生存的价值
现如今,在很多企业里事情同样发生着。
老板的一些决策、用人看起来就是很愚蠢,重用人渣,还给他们很好的待遇。
但是也就是这些人渣,在为老板饮鸩止渴,虽然很不明智,但是公司能活一刻是一刻呀!
我们能做的,就是迎难而上帮助老板解决现实问题,或者选择换家公司继续发展。就是不要待在原地,抱怨公司与老板,最终和他们一起迎接倒闭的命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