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勇士与拓者的比赛中,巴特勒的一个进攻回合令现场球迷目瞪口呆——他持球冲向禁区,眼看着空篮却没有上篮,而是巧妙地一甩反手,将球传给了外线队友,最终由追梦在弧顶命中三分。这一幕不禁让人联想起曾经在76人效力时的西蒙斯——那种传球似乎有意为之,仿佛是为了证明“我能传球”。然而,巴特勒毕竟不同于西蒙斯,本赛季他仍具备单场得分20分的能力,尽管三分球命中率低迷,但也远未到无法发挥的地步。那么,为什么他突然选择放弃进攻呢?
仔细分析,或许可以理解,勇士今年本就没有全力冲击冠军的打算。管理层在赛季中期引入巴特勒,初衷大概是“试试看”。毕竟,库里已逐渐步入年龄的巅峰,追梦的状态起伏不定,而新秀们尚需锻炼,贸然冲冠的难度实在太大。巴特勒的加盟效果超出了预期,球队的战绩意外攀升至西部第六,可能管理层最初的计划是维持球队的票房收入,顺便看看能走多远。
真正的争冠窗口将在下赛季开启。以库里、巴特勒和追梦为核心的阵容,仍然具备夺冠的潜力。回顾本赛季,勇士的进攻并不像往年那样拼命搏杀,巴特勒的出手次数并不多,但他的篮板、助攻和抢断数据都高于他在热火效力的24-25赛季。科尔显然在有意引导巴特勒进行角色转型,减少强攻的单打,多在策应和过渡中发挥作用。这样的安排表面看似浪费了巴特勒的得分能力,实则蕴含着多个深层次的意图:
一是保护库里和追梦的体能,避免在常规赛中遭遇过度消耗;
二是测试“库里-巴特勒双核驱动”的兼容性;
三是减少巴特勒受伤的风险。
巴特勒的“拒投不攻”正契合这一思路。尽管他本赛季三分球命中率仅为28.8%,但他在单打方面仍具威胁,科尔让他更多传球的背后,是在通过“以赛代练”帮助巴特勒适应无球跑动和观察队友配合,为下赛季围绕“库追巴”构建战术体系打基础。如果此时就让巴特勒全力进攻,势必让对手研究出应对之策,还可能导致巴特勒的伤病隐患。
勇士本赛季的轮换阵容多变,库明加和穆迪不时轮换首发与替补,TJD和鲁尼不断搭档内线,甚至波杰姆斯基也时常担任主控。看似杂乱无章的变阵,实则是为了测试不同组合的化学反应。巴特勒的“组织前锋”角色正是其中的一部分——随着追梦年龄增大,勇士迫切需要一个能持球策应的锋线球员,巴特勒传球视野和大局观恰好填补了这一空缺,也有效解决了第二进攻点的问题。
更巧妙的是,巴特勒在进攻端的“划水”反而激发了年轻球员的潜力。当他吸引防守并做出分球时,库明加的空切、波杰姆斯基的掩护三分得到了更多的空间。本赛季,勇士替补席的场均得分位居联盟第二,整体得分更加均衡,这正是巴特勒作用的体现。
回顾勇士近几年的运作,他们已经不再盲目地“梭哈”一季。虽然得到别利察和波特的那个冠军赛季让球队一度成功,但随后的高薪续约普尔、维金斯几乎令薪资失控,差点浪费了库里最后的巅峰。如今,管理层变得更加聪明,解开普尔的合同后,他们放走了克莱;与其冒险全力争冠,不如先低成本尝试一年。即便今年无法争冠,只要保持季后赛席位、培养新秀、维持库里的状态,休赛期仍有补强的空间。
虽然巴特勒已年满35岁,但他在勇士的防守端仍然表现不凡,场均1.7次抢断,明显是为了避免受伤而有所保留。对于勇士而言,这种“以防代攻”的做法,比起让他场均得25分却在季后赛伤退要合算得多。只要库里、巴特勒和追梦三大核心能够健康迎接下赛季,围绕他们打造的争冠阵容将仍然掌握主动权。
勇士的计划是让巴特勒继续担当“组织前锋”的角色,减少常规赛的强攻,更多地专注于策应与防守。季后赛时,根据对手的强度逐步释放他的单打能力。同时,管理层需要利用夏季的市场机会,通过选秀权和角色球员的交易,引进大中锋(例如罗威、努尔基奇),增强内线深度;如果能引进像开拓者的阿夫迪亚那样的侧翼球员,那么管理层的决策将堪称完美。
最重要的,是保持耐心——只要库里和巴特勒的健康没有问题,这套“以拖待变”的策略,很可能会在下赛季迎来真正的爆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