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工业和信息化部装备工业一司组织召开智能网联汽车产品准入及软件在线升级管理工作推进会并发布相关公告。公告强调车企要充分开展组合驾驶辅助测试验证,明确系统功能边界和安全响应措施,不得进行夸大和虚假宣传,严格履行告知义务,切实担负起生产一致性和质量安全主体责任,切实提升智能网联汽车产品安全水平。
事实上,随着智能驾驶技术普及带来的责任认定模糊、传统车险适配性不足等问题浮出水面,正在倒逼车企与险企加速探索新型保险模式。在监管与市场的双重推进下,智能驾驶保险又该如何发展?
监管收紧:全面规范智能驾驶宣传与责任
早在2月25日,工业和信息化部、市场监管总局就联合发布了《关于进一步加强智能网联汽车产品准入、召回及软件在线升级管理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
《通知》中明确表示要强化企业责任,落实智能网联汽车产品生产一致性和质量安全主体责任,规范营销宣传行为,健全产品售后服务管理体系;加强相关部门监督管理,按照有关要求,做好对本通知落实情况的监督检查,督促企业落实主体责任。
此次工业和信息化部的推介会就是围绕《通知》有关产品准入和软件在线升级备案要求,听取汽车生产企业落实情况及建议。
在一份关于此次会议的网传会议纪要中提到,监管部门聚焦“规范智驾能力宣传”“规范智驾能力使用”“严管智驾功能部署及风险”三大方向,并明确规定不要扩大宣传,不要出现自动驾驶,自主驾驶,智能驾驶,高阶智驾等名词,以“智驾等级+辅助驾驶”进行描述;在L2级宣传中,严禁出现“脱手”“脱眼”“接管”等暗示驾驶员可完全放手的字眼,仅可使用“驾驶员运动脱离”“驾驶员视觉脱离”等合规表述。
行业专家分析认为,工业和信息化部此公告的发布是智能网联汽车产业发展中的重要里程碑,将为产业的健康、有序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智驾险”从“附加”到“标配”仍有距离
在智能驾驶技术快速普及的大背景下,一方面需要对智能驾驶的发展进行规范,另一方面也必须加快智能驾驶带来的新风险保障。
早在2月就有消息称小鹏汽车将联合保险机构推出定制化智驾保险产品;紧随其后,2月24日,阿维塔推出“智驾无忧”服务项目,最高保障额度达 600 万元;2月27日,小米汽车也宣布即将联合头部险企发布智驾保障服务,最高保障金额达300万元。
然而,这类服务本质是车企的增值承诺,而非保险产品。
智驾险的权益往往以车主已购买交强险和商业险为前提,更多的是一种补充保障服务。此权益一般会在第一年以免费形式赠送给车主,而后续如果需要此项权益,需要自费或者按月购买“权益包”。如果汽车在开启智驾功能时发生事故,相关费用由车企承担,这在一定程度上规避了车主次年保费上涨的风险。
但是,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保险法》第六条的规定,经营商业保险业务必须是依照本法设立的保险公司,其他单位和个人不得经营商业保险业务。车企直接提供含事故赔偿条款的保障服务易引发法律性质争议。目前,行业普遍通过服务权益补充智能驾驶下的特殊风险,以责任切割区分限定赔付场景及设置免责条款控制法律风险。但随着智能驾驶事故鉴定标准完善,此类合规探索将面临更明确的法律界定。
目前来看,智驾保从附加保障权益转向真正的保险产品仍有难点,一是缺少相关经验数据,保险产品的精确定价存在较大难度。二是缺少统一的责任认定标准,事故责任划分较为模糊。
在小鹏汽车董事长何小鹏看来,驾驶主体正在经历由“人”向“自动驾驶系统”的转换,保险公司面临精算模型重构、风险评估难度增加和费率制定困难等一系列问题。
律商联讯风险信息中国区董事总经理戴海燕指出,智能驾驶汽车的风险特征需考虑硬件可靠性、软件安全性等全新因素,在无法获得车企数据的情况下,难以准确评估风险,导致保险产品定价困难。而车企共享数据又会有数据安全问题和隐私保护风险担忧,若数据被泄露或篡改,可能危及公共安全和个人隐私,也会干扰保险理赔的公正性。
同时,不同的企业或品牌在车辆上使用各类传感器等硬件设备,测试数据体量相对较大,各家企业数据的来源冗杂、格式不统一、数据整理转化难度大。自动驾驶算法也在不断更新迭代,使得承保理赔数据不够稳定和充足,不利于保险公司进行风险定价。
从保险产品责任划分来看,传统车险以驾驶员过错为核心,但智能驾驶技术引入“人机共驾”模式后,责任链条涉及驾驶员、车企、算法三方,定责难度陡增。
太平再保险(中国)有限公司发布的《智能网联汽车保险创新白皮书》也指出,一些智能网联汽车自动驾驶开启过程中,仍存在安全员或驾驶员与汽车的互动,出险后的事故责任认定相对传统情景更为复杂,不但会导致保险公司的调查成本升高,还可能导致赔偿处理的时间延长。更高等级的无人驾驶发生的事故则多由网络、车辆系统故障或环境感知等因素导致,责任主体也将从传统汽车的驾驶人转变为车辆的运营方、制造方或技术提供方,保险产品的投保主体也应转变,但目前市场上的保险产品尚未完全适应这一变化。
“在智驾场景下,人机定责难,可能导致理赔纠纷。同时,数据监管与立法尚不健全、智能驾驶数据的真实性与透明度都会影响事故责任划分和理赔公正性。”北京社科院副研究员王鹏认为,长远来看,需要进一步完善相关机制和配套措施。
多方协同破局:共建智能驾驶保险新生态
未来,车险将从“保人”向“保人+保车+保技术”演进,这要求险企、车企、科技公司等多方协同发展。
对外经贸大学保险学院院长谢远涛表示,当前,汽车已从单纯的交通工具向移动智能终端、储能单元和数字空间转变,形成一套完整的产业生态,保险应用场景极为丰富,早已超越车险的范畴。因此,需要多方协同努力,共同提升新能源汽车智能安全水平。由此来看,保险公司与车企、科技公司进行合作化、个性化定制,共同推动智能驾驶保险发展是一条更行得通的路。
面对未来趋势,多家上市险企也在积极布局智能驾驶时代下的车险改革。中国人保副总裁于泽表示,人保财险正在开发L3及以上的智能网联汽车专属车险产品,提前布局未来智能驾驶技术升级所带来的新型保险风险以及保险需求。此外,人保财险配合中国保险行业协会,与中汽研、中国银保信共同制定《智能网联汽车交通事故保险赔偿判定技术规范》,为未来智能网联汽车事故定责提供行业标准。中国太保产险总经理陈辉同样表示:“我们已经与多家车企建立了相关的应用实验室,也将进一步充实人才,为新能源车的发展贡献太保力量。”
而车企的优势在于拥有大量自动驾驶相关的车辆运行数据,有效利用、合理分享这部分数据可以协助保险公司进行风险监控和事故定责,为保险产品及服务的运转创造必要条件的同时,促进产品设计和定价模型的不断完善。
何小鹏表示,应该鼓励车企与保险公司联合开发适配智能驾驶的保险产品,结合不同技术路线和风险特点,合理确定保险费率和保障范围,并通过数据共享优化保险精算模型,进一步释放消费市场需求。
在4月16日晚举行的岚图汽车L3级智能架构技术发布会上,岚图汽车CEO卢放表示,岚图汽车目前已经与平安等多家保险公司展开合作,预计2025年6月推出智驾保障险。据悉,这也是全球首家为用户推出智驾保障险服务的汽车品牌。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保险学院教授王国军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新的风险催生新的产品供给,带来新的业务增长点,智能驾驶技术的发展对保险业来说一方面是机遇,另一方面,如果保险产品与服务创新跟不上技术创新,法律法规跟不上技术创新,责任界定跟不上技术创新,就会出现风险。
中国社会科学院保险与经济发展研究中心主任郭金龙认为,智驾险应确保数据透明,保障车主在事故发生时能获取真实、准确的数据支持。为此,有必要建立第三方数据监管机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