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造谣意在“流量牟利”,如何阻击?
今年3月5日一早,上海市公安局网安总队民警在巡查时,发现一条流量可观、吸引眼球的信息:华山医院前院长张明远因阑尾炎未得到及时救治,客死他乡医院走廊长椅……最终调查显示,这是一条由AI生成的谣言信息,背后推手王某某等人通过自媒体账号进行发布,目的是吸引流量,牟取利益。
“便利的AI工具大大降低了造谣成本,提升了谣言的数量级和传播力。”尽管拥有丰富的谣言阻击经验,市公安局网安总队三队队长符斌坦言,这场战役正面临全新的挑战。
“AI造谣”带来哪些影响?如何阻击?
近年来,AI造谣在全国多地频发,传播快、门槛低、迷惑性强的特征日益显现。比如,在一起女童走失事件中,一团伙以“标题党”“震惊体”方式,恶意编造谣言。经查,该团伙利用AI工具等生成谣言内容,通过114个账号矩阵,在6天内发布268篇文章,多篇文章点击量超过100万次。
如今,不断升级的AI工具,让谣言产生的数量级和传播力几何级增长。“AI的介入,使得信息的生成和传播速度大大加快,同时也增加了判断信息真实性的难度。”结合“华山医院前院长客死异国”这一谣言的查处情况,静安公安分局网安支队民警程海岳表示,当下,AI谣言已能够定制化生成、精准化传播和智能化扩散。
跟王某某等人的出发点一样,近来发生的多起AI谣言,造谣者的动机是为了发布帖文、博取流量,以获取互联网内容平台给予创作者的点击量、阅读量奖励。此外,也有一些人通过AI造谣来“养号”,为直播和卖货引流。上海公安机关曾发现,在一家电商平台上出现了某艺人“命运多舛、含恨离世”等短视频,引发大量点赞和转发。经查,该视频内容完全系伪造。视频发布者到案后交代,他在某电商平台上经营一家土特产网店。由于销量不佳,他便通过编造夺人眼球的虚假新闻给网店账号吸引流量。他不会视频剪辑,便利用AI技术生成文本和视频。
应对AI造谣乱象,除了强化打击和处罚力度外,强有力的制度规制和综合治理同样重要。今年3月,《生成式人工智能服务管理暂行办法》发布,明确“生成式AI服务不得生成法律禁止的内容”,包括虚假信息等;若企业未履行内容审核义务,导致谣言传播,将面临最高500万元罚款,直接责任人处10万元以下罚款。去年4月发布的《关于开展“清朗·整治‘自媒体’无底线博流量”专项行动的通知》,已要求加强信息来源标注展示;使用AI等技术生成信息的,必须明确标注系技术生成;发布含有虚构、演绎等内容的,必须明确加注虚构标签。
在监管层面,对网络谣言的发现和查处手段也在升级优化,以适应AI造谣的新挑战。上海公安部门不断强化“人工+技术”手段,加强与互联网内容平台的联动共治,并利用大数据和应用模型,全量清理造谣传谣信息,分级惩治涉谣账号,严厉打击“造热点”“带节奏”的网络水军。今年以来,已破获网络水军案件15起,抓获38名违法犯罪嫌疑人。
作为互联网信息的集散地,相关内容平台和AI内容生成平台都亟须落实主体责任,阻断AI造谣背后的利益链条。“AI内容生成平台要进一步完善对生成内容和内容来源的标识机制,如附加不可删除的数字水印和文本说明。互联网内容平台可接入AI内容生成平台的大模型系统,实时进行数据识别比对。”一名互联网安全管理人士说。
据符斌介绍,通过警企联动机制,部分在沪互联网内容平台企业,已加强对AI造谣行为的智能识别机制研究,并进一步优化涉及AI内容的流量分发和收益分成机制,压缩别有用心者批量生产谣言的牟利空间。
(来源:解放日报 记者 邬林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