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10月,我们‘揭榜领题’的新材料项目已经成功获得2500万元融资,投资方将同时配套提供6000平方米甲类厂房,拟在2026年落地泉州投产,并计划5年内建成具备年产能3万吨的生产基地。”福建嘉庚创新实验室副研究员、博士后阮朋朋在接受中青报·中青网记者采访时说。他近日参加了第三届全国博士后创新创业大赛。
该赛事由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与福建省人民政府主办,总决赛于10月26日至28日在福建省晋江市举办。大赛聚焦国家重大战略、科学技术前沿和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共设创新赛、创业赛、海外境外(“一带一路”)赛和揭榜领题赛4个组别。
我国博士后制度今年实施40周年。在此次总决赛上,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相关负责人透露,我国博士后年招收人数从2012年的1.2万人增长到2024年4.2万人,年均增长10.8%。目前全国已累计招收培养博士后40余万人,在站13.5万人。全国4971个博士后工作站,基本覆盖了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各个领域,华为、腾讯、比亚迪、小米等科技型企业,西湖大学、之江实验室等新型科研机构普遍设立了工作站。
作为我国博士后领域最高规格的创新创业赛事,此次大赛的“揭榜领题”赛以博士后人才创新能力为核心,搭建“政府引导、市场主导、产学研协同”的创新创业对接平台。
“揭榜”成果赋能“产业”
阮朋朋介绍,他带领团队历经7年持续攻关,主导的电子化学品项目成功实现了从零到一的重大突破,攻克了相关领域的“卡脖子”技术难题。
该电子化学品传统合成工艺依赖高温高压,且生产中用到的有机化工原料的转化率与收率难以兼顾,导致成本高企且污染严重。一家企业在张榜时,对相关技术数据发布了明确需求。
阮朋朋团队的技术,使每吨产品生产过程中可节约电能900度,减少500标方碳排放,在保持与传统工业级产品成本相当的同时,产品品质跃升至半导体级,展现出显著的技术与经济效益。阮朋朋表示:“相比传统科研项目,‘揭榜领题’更贴近市场需求,成果更容易落地,助力我们走上创业道路。”
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相关负责人表示,企业通过张榜将自身无法独立解决的技术难题推向全球,避免了“闭门造车”的低效研发。数据显示,本届赛事中70%的发榜企业表示“揭榜方案比内部研发进度快1-2年”,部分项目可以实现“今年对接、明年量产”。
“博士后团队通过解决真实产业问题,将实验室理论转化为工程化方案,既提升了技术创新的针对性,也积累了产业化经验。”这位负责人表示。
“揭榜”动力源于企业“真需求”
在这次的揭榜领题赛中,题目都来自企业的“真需求”。
晋江本地企业发布了关于某种纤维材料的张榜题目。据了解,在鞋类的生产中,这种纤维作为一种新型无机高性能纤维,存在染色均匀性差以及印花工艺中高温易导致损伤等技术瓶颈,一直限制着其大规模商业化应用。该企业集团计划投入数千万元攻关材料改性技术。
武汉纺织大学李晶晶博士团队揭榜应战。该团队创新性地提出了“同轴共捻分层复合纺纱方法”。李晶晶表示,基于此纺纱技术生产出的纱线,保持了优异的隔热和耐磨性能,团队还通过独特的粉体添加工艺,将玄武岩粉体均匀分散于印花浆料中,成功实现了面料质感与功能性的统一,避免了传统高温印花工艺可能对纤维造成的损伤。
张榜企业对此次研发成果表示非常满意,在大赛闭幕式上与李晶晶现场签约。下一步,该团队将深度参与到面料生产及后续技术开发工作中,共同推动采用此项新技术的鞋品尽快面市。
本次大赛现场设置了人才招聘展台。中国农业科学院人事局人才工作处处长缴旭表示:“中国农科院深入实施人才强院战略,第三届博士后创新创业大赛与产业深度融合,提供了科技支撑。如果招聘到的博士后有可落地的成果,院里一定会重点孵化,推动其在产业方面更好地落地。”
企业是“出题人”,更是“裁判员”
第三届全国博士后创新创业大赛揭榜领题赛自启动之初便明确核心定位——以产业实际需求为导向。揭榜领题最终发布766个来自企业的张榜项目,计划总投入超40亿元,单个项目最高悬赏超千万元,展现出企业对关键技术的迫切需求与投入真金白银的决心。
据了解,本次揭榜领题赛事采用“企业发榜-全球揭榜-精准对接-路演比拼”的全流程机制。前期通过线上平台与线下走访相结合的方式,广泛动员企业“出题”,张榜覆盖芯片制造、新能源电池、生物医药等领域的“卡脖子”环节。
作为揭榜领题赛的主办方之一,福建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相关负责人告诉中青报·中青网记者,针对第三届全国博士后创业创新大赛张榜领题赛,福建省共组织135家单位发布167个张榜项目,计划总投入超11亿元,项目数量与投入规模均居全国前列。
揭榜领题新一代信息与人工智能赛道评审组组长何敏在接受中青报·中青网记者采访时表示,此次评审组从技术可行性、经济价值、社会效益等维度综合打分,确保“揭榜”真正转化为“解题”,成果真正赋能产业。
在何敏看来,博士后搞科研创新和创业看上去是两个不同的阶段,但其实是水乳交融的状态。“在新一轮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加速演进的背景下,如何打通‘创新链’与‘产业链’的堵点,推动科研成果从实验室走向生产线,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关键命题。”何敏说,“大赛拿到奖更多的是一种鼓励,不代表拿不到奖的项目就一定不好。成果的判定以及效益的产出还在企业方,最终企业是‘出题人’,更是‘裁判员’。”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李桂杰 来源:中国青年报
2025年10月30日 02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