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1955年大授衔时,有人高风亮节,主动提出让衔,但也有一些将领,因为种种原因,觉得自己评衔过于低了,硬是要争一争,闹一闹。
其中开国少将以贺晋年、解方、钟伟等人名气最大,是公认的高衔低授,而开国中将则以聂鹤亭闹得最凶,甚至跟负责评衔的罗帅拍了桌子。
那以聂鹤亭的资历和职务,到底够不够授上将呢?为何到了1956年,他才被补授中将军衔呢?今天我们就来聊一聊。
聂鹤亭参加革命很早,北伐战争时期,他就是叶挺独立团的排长,后参加南昌起义,担任第11军25师第73团第6连连长,当时7连连长是林帅。
红军时期,聂鹤亭曾任红四军参谋长,红1师代参谋长等职。1937年,抗日军政大学成立,林帅任校长,聂鹤亭任第四大队大队长兼第九队队长,是“抗大三巨头“”之一。
抗战时期,聂鹤亭的最高职务是晋察冀军区参谋长,解放战争中,他曾担任松江军区司令员,辽北军区司令员,第四野战军副参谋长等职。
从聂鹤亭革命战争时期的资历和职务来看,他是典型的“高开低走型”将领。南昌起义时,他的级别超过了不少上将,甚至大将。正因为如此,1955年时,他在大闹总干部部时,才会对罗帅说:粟裕都得喊我老排长。
那聂鹤亭为什么会高开低走呢?主要是有三件事影响了他的发展。
第一件事发生在南昌起义受挫后,朱老总率部南下,在江西大庾,将仅剩的九百人整编为第五纵队,下设3个大队,林帅任第2大队大队长,聂鹤亭任副大队长。
作为南昌起义后,仅存为数不多的高级将领,如果聂鹤亭此时能够坚定的追随朱老总,上井冈山与毛主席会合,那肯定会得到重要,成为中央红军的骨干。
可惜他不顾朱老总的阻拦,离开了队伍,前往上海找党中央。聂鹤亭的离去在当时影响很不好,让本来就人心涣散的部队更加不稳定,朱老总之后又费了很大劲才稳住军心。
第二件事发生在抗战爆发后,当时正在抗大学习的聂鹤亭,听说新四军成立了,便要离开延安到新四军任职。我党向来讲究民主,既然聂鹤亭执意要去新四军,毛主席也没多说什么,就同意了他的请求,只是告诉他走之前来找自己一趟。
但不知聂鹤亭怎么想的,明明知道毛主席有事要嘱托自己,却仍然偷偷离开。这件事在当时造成了不良影响。而且最后他也未能如愿加入新四军,在武汉待了几个月后又回到了延安。
第三件事发生在解放战争时,有一次聂鹤亭在前线,竟然自作主张,接受了敌暂编53师的“起义”。按照规定,这样的大事是必须要先报请野司首长的同意才行。虽说战场上机会稍纵即逝,但是他连打个招呼都没有,让野司首长很不高兴。
因此他在东北一直在地方军区任职,并未进入野战部队,直到1949年东野改编为四野后,他才被林帅调到野司,担任四野副参谋长。
那聂鹤亭被授予中将,是因为这三件事惹得中央和野司首长不高兴,才被有意降低军衔的吗?并不是这样的,聂鹤亭被授予中将军衔,完全是按照他的资历、职务和级别决定的。
首先,在1952年评级时,聂鹤亭是准兵团级将领。在大授衔时,准兵团级对应的就是中将和少将,只有贺炳炎一人特殊,被授予了上将。
其次,聂鹤亭革命时期,长时间担任参谋长,并非军政主官。在大授衔时,参谋长的军衔普遍要低于军政主官。
例如长征时,聂鹤亭是红1师代参谋长,师长是李聚奎,1955年李聚奎是上将,聂鹤亭被授中将就属正常情况了。
而抗战时,聂鹤亭曾任冀中军区第四军分区副司令员兼参谋长,晋察冀军区参谋长。而同样担任过冀中军区参谋长,晋察冀军区参谋长的孙毅,1955年也是中将。
解放战争时期,聂鹤亭最高是四野副参谋长,当时四大野战军的参谋长中,一野的参谋长阎揆要,三野的参谋长张震,都是中将。聂鹤亭这个副参谋长,授中将算不错了。
所以综合多种情况来看,聂鹤亭授中将属正常,并非低授。虽然在1955年他未能参加授衔仪式,但在1956年,中央军委经过慎重考虑,为他重新补授了中将军衔,并授予他一级八一勋章、一级独立自由勋章和解放勋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