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北京日报客户端报道,中国驻印度大使徐飞洪接受《印度时报》专访,明确表示中方欢迎莫迪总理今秋赴华出席上合峰会,并呼吁中印共同应对美国单边关税霸凌。这一表态迅速引发国际社会广泛关注,被视为中印关系回暖的重要信号。
过去五年,中印关系因边境问题陷入低谷,双方一度在加勒万河谷等地爆发军事对峙。然而,自去年10月中印领导人在俄罗斯喀山举行会晤后,两国关系开始出现明显转机。近期,双方外交、军事层级的对话机制逐步恢复,边境地区的紧张局势得到有效管控。
莫迪资料图
中国驻印度大使徐飞洪在接受采访时透露,2024财年印度对华出口呈现爆发式增长,其中辣椒出口增长超过17%,铁矿石出口飙升160%,棉纱线出口更是暴涨240%。这些数据不仅印证了中印经贸合作的巨大潜力,也表明印度企业正积极寻求进入中国市场。
值得注意的是,印度此前对中国投资持谨慎态度,甚至在某些领域设置壁垒。但如今,印方态度发生显著转变,积极推动签证便利化措施。数据显示,2024年前四个月,中国已向印度公民发放8.5万份签证,较2023年全年28万份的发放速度明显加快。这一变化反映出印度政府希望深化对华经贸合作的意愿。
就在中印关系逐步回暖之际,美国特朗普政府近期向全球70多个国家施压,要求它们限制对华贸易,以换取美国的关税豁免。日本、韩国已先后派代表团赴美谈判,而英国财政大臣里夫斯则公开表示:“切断与中国联系是愚蠢的。”
印度《印度时报》在报道中指出,美国对外贸易仅占全球总量的13%,而剩余的87%贸易量分散在190多个国家之间。这意味着,美国试图通过关税手段孤立中国的策略,实际上难以撼动全球贸易格局。中国驻印度大使徐飞洪在采访中强调,美方所谓的“对等关税”本质上是单边霸凌行为,妥协只会助长其气焰。
美国资料图
更让印度警惕的是,美国虽然宣布对印度暂缓征收26%的关税,但这一“优惠”仅限90天。这一举动迫使印度重新评估其外交政策,并加速向中国靠拢。毕竟,在全球经济不确定性加剧的背景下,印度需要稳定的贸易伙伴,而中国作为全球第二大消费市场,显然是不可忽视的选择。
除了经贸领域,中印在边境管控和跨境水资源合作方面也取得积极进展。雅鲁藏布江水电站项目曾引发印度方面的担忧,担心中国在上游修建大坝会影响下游水资源供应。对此,中方通过专家级会议向印方详细解释,强调该项目仅利用水势发电,不会消耗水资源,更不会影响下游生态环境。
此外,中印近期重启了神山圣湖朝圣路线,并恢复了客运直航。在军事层面,两国军长级会谈机制已实现常态化运行,有效降低了边境地区的摩擦风险。印度外长苏杰生近期公开承认,2020年至2024年的边境对峙损害了双边关系大局。莫迪总理更是在播客节目中呼吁:“分歧不应演变为争端。”这些表态均表明,印度政府正寻求以更务实的态度处理对华关系。
尽管中印关系有所改善,但两国之间的信息赤字问题仍然存在。目前,中印尚未恢复互派记者,导致印度民众对中国的认知很大程度上依赖西方媒体的报道。这种“第三方滤镜”效应,使得印度民间对华负面情绪仍然较高。
印度资料图
对此,中国驻印度大使徐飞洪引用“兼听则明,偏听则暗”的中国古训,鼓励印度媒体绕过西方叙事,直接报道真实的中国。他指出,中方数据显示,印度棉纱线对华出口在2024年暴涨240%,但与此同时,中国企业在印度市场却屡屡遭遇歧视性审查。这种不平衡的状况需要双方共同解决,才能真正实现互利共赢。
德国基尔世界经济研究所近期发布分析报告指出,美国目前正同时与几乎所有主要贸易伙伴发生摩擦,而中国仅与单一对手(美国)存在贸易争端。这一对比表明,中国在全球贸易体系中的战略优势正在增强。
当美国试图通过关税手段分裂全球经济时,中印两国却选择以市场规律和区域合作作为回应。正如英国财政大臣里夫斯所言:“6亿英镑的中国订单不会从天上掉下来。”在全球经济格局深刻变革的今天,中印关系的改善不仅符合两国利益,也为世界经济的稳定发展注入了新的动力。
未来,随着莫迪总理访华日程的推进,中印关系有望迎来新的发展阶段。而美国单边主义的做法,或许只会加速全球多极化趋势的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