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9年初春的冀中平原,乍暖还寒。120师师部里,贺龙师长正在宣布一项重要任命:由当地士绅高士一出任新成立的独立第一旅旅长。
消息传出,不少老红军出身的干部面面相觑,有人小声嘀咕:"怎么让个地主少爷来当我们的旅长?"
这位让红军老战士们心生疑虑的高士一,究竟是何许人也?他又凭什么获得贺龙如此器重?
高士一的故事要从冀中大地说起。
这位出身名门的高家四少爷,与人们印象中的地主少爷截然不同。他自幼饱读诗书,在担任河北省河务委员期间清正廉明,深受百姓爱戴。抗战爆发后,面对日寇铁蹄,高士一毅然散尽家财,拉起了一支抗日武装。
1937年7月,卢沟桥事变爆发,抗日战争全面打响。面对民族危亡,国共两党重新合作,达成抗日统一战线。
随后,红军主力部队按照协议改编为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统归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名义指挥。在这一波改编中,原驻陕北的红军与红二方面军部分力量整编为八路军第120师,贺龙出任师长,萧克任副师长,组成了新的战斗序列。
当时,120师下辖358旅和359旅。358旅旅长张宗逊,出身红军,作战经验丰富;359旅旅长陈伯钧,同样是经过长征考验的老红军。改编完成后,全师兵力达到一万四千余人。
贺龙率师部和部分主力部队迅速出击,投入华北前线作战。他亲自带领358旅以及359旅一部,奔赴晋西北抗日,而陈伯钧则留守陕甘宁边区,率余部负责保卫大本营的安全。
为了寻求更好的发展环境,1938年冬,贺龙与政委关向应率120师主力部队约六千余人,南下进入冀中平原。冀中地广人多,物产丰富,交通便利,且已有吕正操领导的八路军第3纵队在此开展工作,为八路军扎根奠定了良好的群众基础。
1938年,当贺龙率120师主力来到冀中时,高士一的部队已发展到相当规模。在吕正操的介绍下,贺龙第一次见到了这位传奇士绅。两双有力的大手紧紧相握,贺龙爽朗地说:"高先生毁家纾难,我贺龙佩服!"
不久,120师决定将高士一部与715团合编为独立第一旅。在旅长人选上,贺龙力排众议,选择了高士一。这个决定让许多人不解——715团团长王尚荣是参加过长征的老红军,作战经验丰富,为何要让一个"外来户"当主官?
贺龙敏锐地察觉到了部下的疑虑。在一次干部会议上,他耐心解释:"我们初到冀中,需要团结一切抗日力量。高旅长在当地德高望重,有他坐镇,能争取更多士绅支持抗战。"
说到这里,贺龙顿了顿,目光扫过在场每一个人:"别忘了,人家可是把全部家当都捐出来打鬼子了!"
高士一没有辜负贺龙的信任。上任后,他虚心向老红军学习军事知识,在实战中迅速成长。每当战斗打响,他总是身先士卒。渐渐地,那些曾经不服气的干部们发现,这位"少爷旅长"不仅作战勇敢,带兵也很有章法。
1942年,党中央决定调独立第一旅回防陕甘宁边区。临行前,贺龙特意为高士一饯行。酒过三巡,贺龙拍着高士一的肩膀说:"老高啊,主席点名要你去守延安,这是莫大的信任!"高士一郑重地敬了个军礼:"请师长放心,人在阵地在!"
在保卫边区的日子里,高士一充分发挥自己的优势。他利用旧日关系,巧妙地在封锁线上开展贸易,为边区运来了急需的药品、棉花等物资。毛主席得知后,高兴地说:"高士一同志真是我们的'红色商人'!"
抗战胜利后,高士一继续为革命事业奔波。虽然1955年授衔时,他已转业地方,但那段带领"地主武装"融入八路军的光辉岁月,永远铭刻在人民军队的历史中。在河北高家场的纪念馆里,至今保存着高士一当年用过的望远镜和行军床,见证着这位特殊旅长的传奇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