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9年12月19日,对国民党高级将领宋希濂来说,是个特殊的日子,在如火如荼的解放战争中,他兵败被俘、万念俱灰。可他没想到的是,解放军2野4兵团司令员兼政委陈赓,却亲自前来探望,并鼓励他好好改造。
10年后,宋希濂作为首批战犯被特赦,当他重获自由时,根本没想到来迎接他的又是这位故人。陈赓为何对宋希濂如此情深义重呢,一切还得从头说起。
1923年,陈赓与宋希濂因一同报考黄埔军校而相识。同是湘乡人,年纪相仿,志向一致,两人迅速结下了“相见恨晚”的友谊,虽然宋希濂不知道,陈赓此时已经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因此,在黄埔军校,陈赓不仅在生活中与宋希濂亲密无间,更在思想上深刻影响了他。陈赓介绍他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并引荐他认识了周恩来。可以说,在宋希濂人生最初的革命轨迹上,陈赓是至关重要的导师和兄长。
只不过,1926年“中山舰事件”后,宋希濂脱离了共产党,投入蒋介石麾下。尽管政治道路分道扬镳,但那份同窗之情并未因此而泯灭。
1933年,当陈赓在上海被捕,生命危在旦夕之时,是宋希濂挺身而出,联合二十多位黄埔同学上书蒋介石,以“东征救命之恩”为由,恳请蒋介石不杀陈赓。这份恩情,陈赓铭记在心。
因此,当1949年角色互换,宋希濂成为阶下囚时,陈赓的前来探望,既是对当年救命之恩的回报,也是一种情义的呼应,更是他在挽救一位有过热血报国梦的军人。
应该说,陈赓对宋希濂的关照,还源于对他个人品格和历史贡献的认可。因为不能否认的是,宋希濂在抗日战争中的表现,堪称一位爱国将领。
从“一二八”事变后夜闯何应钦府邸请缨抗日,到淞沪会战、南京保卫战、武汉会战,再到滇西怒江前线与日军对峙,并参与松山战役,宋希濂始终奋战在抗日第一线,为国家和民族解放立下了赫赫战功。
陈赓作为一位同样胸怀家国的军人,对此必然心怀敬重,谁能拒绝一个在民族存亡关头挺身而出的中国军人呢?这份在民族大义上的共同底色,使得陈赓愿意,也有底气在新时代为其争取宽大处理。
当然,陈赓更知道,建设新中国需要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化消极因素为积极因素。他对宋希濂的关怀,是对特赦政策的生动诠释,更相信宋希濂的这份爱国热情可以重新被点燃。
事实证明如此,宋希濂特赦后,秉承陈赓“为两岸统一做贡献”的临终嘱托,联合其他黄埔同学推动祖国统一,正是对这一理念的最佳回报。
读到这里,大家可能体会到了,陈赓对宋希濂的不离不弃,应该始于纯粹的同窗之谊,巩固于危难时刻的相互援手,升华于对彼此民族气节的敬重,并最终融入中国共产党化敌为友、共建国家的宏大叙事之中。
而这段穿越了硝烟与政见的友情,也告诉了我们,在历史的大是大非之外,人性的光辉与情义的坚守,同样拥有撼动人心的力量。而正是这种力量,有时能够穿越隔阂,成为连接过去与未来、个人与国家的独特桥梁。
宋希濂晚年定居美国,但一直都在致力于祖国的统一,一生都在怀念那个对他重情重义的老大哥:陈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