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朝晚期,诸侯蜚廉有两个儿子,分别是恶来和季胜。恶来的后代建立了秦国,而季胜的后代则建立了赵国,因此秦赵两国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同一家族。
《史记·秦本纪》记载,辅佐大禹治水的伯益,姓嬴,他曾被大禹传位,但后来被夏启驱逐。到了商朝晚期,伯益的后代成为蜚廉。关于伯益,史书中有几个不同的名字——“伯益”、“伯翳”和“大费”,这让人产生了疑问:这三者到底是同一个人,还是存在着不同的身份?
伯益作为舜和大禹时代的重要人物,他的事迹传奇,但关于他的名字却充满谜团。《史记·秦本纪》写道:“女华生大费,与禹平水土”,而《夏本纪》则记载:“禹乃遂与益、后稷奉帝命”。通过对比这两段文字,显然“大费”指的就是“伯益”。同时,《秦本纪》又提到“大费拜受,佐舜调驯鸟兽,鸟兽多驯服,是为柏翳”,这里的“大费”也显然是“柏翳”。结合上下文来看,“大费”和“柏翳”都指的是同一个人——伯益。
那么,为什么同一个人有三个名字呢?其实,这并不复杂,只是《史记》没有详细解释。在辅佐大禹治水时,伯益并没有被称为“伯益”,而是叫“大费”。在大禹成功治水之后,帝舜给“大费”赐婚,娶了姚姓玉女,这之后“大费”开始协助舜调驯鸟兽,而他也因此得到了新称号“柏翳”。而“柏翳”其实是“伯益”的音假,意思相同。
因此,先有“大费”之名,后来有了“伯益”,而“伯益”之名的由来,实际上和他在历史上的地位与贡献有关。
要理解“伯益”这个名字的由来,我们需要解释两个问题:
首先,“伯”是尊称,表示帝舜认定的部落首领或多个部落的首领,古书《尚书》里也有“伯禹”的记载;而“益”字,甲骨文中表示水溢出器皿的象形,后来引申为“多”或“增加”的意思。因此,“伯益”中的“伯”代表尊称,“益”代表他在治水中的巨大贡献。
其次,伯益在协助大禹治水后,帝舜任命他为“虞官”,负责调教山川林泽中的鸟兽等事务。根据《周礼》的记载,“虞官”是掌管渔猎采捕的官职。显然,伯益在这一职位上表现出色,收获巨大,受到赞扬和奖励,因此得到了“益”这个称号。结合他的实际功劳和帝舜的赏赐,伯益成为了“伯益”,这一称呼最终成为他在历史中的正式名字。
此外,还有一些考证发现,伯益与山东潍坊地区有关。古时,潍坊除了称为青州外,曾被称为“益都”或“益邑”,许多人认为伯益曾在这一地区生活。更有趣的是,在济南莱芜区,考古学家发现了“嬴城遗址”,经过多方考证,现在已经确认“嬴城遗址”是嬴姓的起源地,这意味着伯益很有可能生活在嬴城遗址附近。鉴于潍坊和莱芜距离较近,考古和文献中的些许偏差可以忽略不计,因此可以认为伯益真实存在。
然而,这也带来了一个新的问题:既然伯益生活在潍坊和济南一带,那他辅佐的大禹又在哪里治水呢?这个问题仍然没有明确的答案,可能需要更多的考古和历史研究才能揭开真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