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小姐这个瓜大家应该有所耳闻吧,我大致讲下经过:
北京中日友好医院,手术室,该院规培医生董小姐因与护士发生口角,与其男友(已婚人士,这台手术的主刀医生)一起丢下已经麻醉、准备手术的患者,直接离开手术室,走掉了
……
还好,患者没出什么大事儿。但该事件在网络上迅速传开,董小姐被爆料,她本科就读国外某不入流大学,念的是经济学,毕业后回协和又读了四年医学,就这样轻轻松松简简单单把医学博士拿到手
(各位医学牛马,你们怎么看?)
而且,医学生毕业后都要进行规培的,得三年,毕竟当医生可不能纸上谈兵,必须要有实践经验。据说人家董小姐的规培期也大大缩短了……
牛的哟!
网上关于此事件的段子不少,摆两个出来:
1、本科读经济,博士学内科,导师是骨科,论文妇产科,规培胸外科,就职泌尿科……六边形战士,杠杠的!
2、患者:我是托关系来的。
医生:正好,我也是。
医疗器械:嘿嘿,我也是。
药品:巧了,我也是。
吃瓜结束。
我一向认为,自己是个严肃博主,写作重点是科普文,所以,今天我们就简单吃几口瓜,然后进入重点:你愿意让董小姐这种医生给你看病吗?如何选择医生?
顺便提一嘴,上一篇文章,我只是针对网上流行的某些说法,谈谈我对病毒感染性疾病的观点,可能触碰到某些关键词,被限流得厉害,这篇应该不会吧。
今天我只是想聊一聊,医生的总体水平究竟如何?怎么选一个相对靠谱的医生?毕竟每个人都会生病,生病后都想看个好医生,那么,怎么选?
答案如下:
我估计,至少有一半医生算是 能凑合着用的。
例如我自己,应该可以归入“能凑合着用”这一区间。本区间的范围很广,只要上学时没有鬼混,基础知识学扎实了;毕业后在一家还算过得去的医院呆过几年,临床经验也有些,其实都可以归入这一类。
只要不是太差的医学院,里面的学生基本以 小镇做题家为主,他们通常具备良好的学习能力,一路考试上来,也算能吃苦、肯拼搏的乖孩子;医学院的考试往往是有一定难度的,就算混个及格也需要花些工夫。所以,能顺利毕业的娃,学习上多半过得去,不会太糟糕。
毕业后就是让人闻风丧胆的 规培,一般是三年,这对于医学生是地狱,对于患者来说却是福音。毕竟,经过三年没日没夜的 被剥削与压榨 摸爬滚打,怎么也能学到些东西吧?规培制度已经实行了十多年,全面铺开也有好些年了。
因此,我认为,近年来毕业的这些医生总体看来基本不会低于“能凑合着用”这一区间。
在我们之上的,是 大神级选手。
他们不仅天资聪慧,而且十分刻苦,这帮家伙从心底里热爱医学事业,以学习为乐趣,看文献就是娱乐,写论文即为消遣。显而易见,他们是少数派。
在我们之下的,是 混子。
混子这个群体最为复杂,大致又可以分为几类。
1、我命由天不由我型
毕业后由于种种原因没有留在条件较好的医院,去了偏僻的县城或乡镇,也没有经历规培,更谈不上读研,日常工作中缺乏学习的渠道,慢慢荒废了。
2、只会科研不会看病型
这种人往往存在于大医院中,科研很厉害,能产出不少高质量论文,但是实践能力弱,不会看病。
当然,科研与临床都厉害的也多,只不过你无法分辨是不是?
3、董小姐型
各行各业都有这样的人啦,家里有资源,先把路铺好,虽然自己没啥本事,但会投胎就是本事!
就以董小姐为例来说,成绩不好没关系,可以花钱去国外弄个本科文凭;考不上研没关系,咱可以直接读博嘛,要读就读顶尖医学院的博,一步到位;规培太苦?那是别人家的孩子,咱还可以一边规培一边当个小三玩。
问题在于,换做别的行业,水就水了吧,一般也没啥大事;但当医生是要给人看病的,性命所托,怎可儿戏?
不过,大家也不用太担心,人家董小姐之流只是来下基层锻炼的,走走过场、镀个金就好,没几年就去当领导了,不会真的留下来给你们这些“底层人民”看病。
综上所述,患者选医生,大神级最好,能凑合着用的次之,混子型须避免。
问题是,如何分辨?
必须告诉大家一个扎心的事实:你根本无法分辨,只能撞大运。
不过,即使是撞大运,我们也可以挤出几点基本原则来,具体如下:
1、抛弃幻想面对现实,你根本无法分辨谁是好医生。不过,依据概率,你应该有至少一半的机会遇到一个能凑合着用的医生。
2、医院官网或小程序上给出的介绍没啥用。据我所知,那多半是让医生自己写的。脸皮薄的不喜欢自吹自擂;爱往自己脸上贴金的很可能实际水平不咋地。
3、各种专家教授的头衔其实意义不大。当上专家通常有两个途径:一是够老,资历到了嘛,就算老糊涂了也没关系,看起来像那么一回事儿就行;二是科研上有成果,论文发得多,但这种能力与看病的能力不一定成正比。
4、大医院的医生通常比小医院的好些。一方面,大医院的医生看的患者更多,处理各种各样的问题更多,所以更有经验;另一方面,大医院的学习氛围更好,学术交流更多。但小毛病不用去挤大医院,太麻烦了。
5、医生并非越老越好,年龄40岁左右者为最佳。太年轻的历练不够,太年长的学习能力下降。
6、若有可能,了解一下本院医护或家属看病时找的是谁,那他一定是靠谱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