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并没有明确的答案,但我们可以通过假设来探索最具逻辑性的可能性。通过这种假设性的推演,我们能够更加深刻地理解那些已经发生的历史事件。
今天,我们不妨来进行一个历史假设:假如在1898年9月,袁世凯采纳了康有为和谭嗣同的建议,出兵围困颐和园,并且谭嗣同亲自闯入园内,将慈禧太后杀害,那么接下来的历史会是怎样的呢?这一话题十分引人入胜,让我们一起展开推演。
慈禧太后深知,她在朝中的影响力无可比拟,如果她死去,众多大臣必定不甘心被清洗,皇帝光绪必定会被废除,甚至可能被另立新帝。
推演第一环: 假设袁世凯的思想比较进步和激进,他深信国家若不进行彻底改革,必定走向灭亡。经过康有为和谭嗣同的劝说,他最终决定采取极端措施——杀死慈禧太后。于是,三人密谋,决定实施这一计划。
推演第二环: 谭嗣同为了给袁世凯的行动提供支持,伪造了一份光绪皇帝的《朱谕》,内容大意是:大军是奉光绪皇帝的命令,执行公务,任何人不得阻拦。这份伪造的《朱谕》被复制了多份,交给袁世凯,随军备用。
推演第三环: 袁世凯经过详细调查,发现颐和园周围的禁军防守存在漏洞。于是,他决定在夜晚秘密出兵,采用便衣和夜间行动的方式,派出6000名兵力,其中3000名兵力围困颐和园,剩余的3000名兵力则围困紫禁城。(这一环可能存在实际操作上的困难,但我们暂且不讨论这些细节。)
推演第四环: 袁世凯的军队在夜晚迅速围困颐和园,谭嗣同带领300名湖南壮士闯入园内,将慈禧太后从寝床上拉出来,并当场将其杀害。
推演第五环: 在慈禧太后被杀后,按照袁世凯和谭嗣同的计划,300名湖南壮士中的295人被遣散,唯独那5名直接参与杀害慈禧的壮士被袁世凯和谭嗣同当场捕获,并用布物塞住嘴巴,禁止他们言语。(这一做法是为了将责任推给这5人,作为替罪羊。政治总是冷酷无情的。)
推演第六环: 袁世凯的部队将紫禁城围困,禁卫军看到袁世凯出示的《朱谕》,由于无法辨别真伪,他们不敢阻止。于是,在围城兵力的保护下,袁世凯、康有为、谭嗣同三人顺利进入紫禁城,见到了光绪皇帝。
推演第七环: 袁世凯、康有为和谭嗣同告诉光绪:慈禧太后已经被杀害,从今以后,您终于可以掌控国家大权,推进改革了。三人进一步告诉光绪:当务之急是您发布一道《上谕》,以平定天下动乱。内容为:太后被匪徒谋害,五名匪徒已被捕,命令各部、各省、各军、各官,节哀顺变,各安其位。
推演第八环: 光绪皇帝得知慈禧死亡后感到震惊。尽管内心复杂,但他很快意识到自己已经被挟制在“天子”位置,实际上是在袁世凯等人手中。为了迅速稳住局势,他决定假装镇定,并答应发布《上谕》。
推演第九环: 光绪内心充满复杂的情绪。他既悲伤,又高兴,又愤怒。“悲伤”源于慈禧毕竟是他养育自己的母亲,感情深厚。“高兴”则因为他终于可以掌权,开始自己的改革。“愤怒”则是由于袁世凯、康有为、谭嗣同三人未经他同意就杀害慈禧,这使他觉得自己的权威受到了挑战。
推演第十环: 在袁世凯、康有为和谭嗣同的推动下,光绪发布《上谕》称,慈禧是被匪徒所杀,五名匪徒已被正法,命令立即处决。五名湖南壮士被送到菜市口,遭到凌迟处死。
推演第十一环: 谭嗣同在这时对袁世凯和康有为说:“这些湖南壮士是我的朋友,他们的死虽然冤枉,但如今没有其他选择。为了救国,他们的牺牲是值得的,虽然我愧对他们,但我们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更大的目标。”
推演第十二环: 然而,光绪皇帝很快意识到,自己和袁世凯等人所做的这一切,已使他陷入了“弑母”的嫌疑之中。
推演第十三环: 光绪发布的《上谕》宣布太后死于“匪徒之手”,这个消息迅速传遍全国。然而,荣禄在天津得知消息后,并不相信光绪的《上谕》,他认定慈禧太后死于袁世凯、康有为和谭嗣同的手中,并认为光绪与此事脱不了干系。荣禄决定向北京周边的部队发出指令,发动围攻北京。
推演第十四环: 荣禄联合其他满清大臣,带领数万兵力包围了北京。
推演第十五环: 袁世凯、康有为和谭嗣同最初认为,太后的死亡会导致原本效忠她的武官转而效忠光绪,却没有预料到,这些武官并不信任光绪,反而发动了进攻。
推演第十六环: 眼见大军围城,袁世凯等人急忙以光绪的名义发布《上谕》,要求各军撤退,稳定局势。
推演第十七环: 然而,满清的亲贵和带兵大臣们不相信光绪的《上谕》,继续围攻北京。
推演第十八环: 激烈的战斗爆发,袁世凯的兵力在满清的十万大军面前处于劣势,最终败北。
推演第十九环: 光绪皇帝与袁世凯、康有为、谭嗣同被捕,满清亲贵们决定废除光绪,另立载振为新帝。
推演第二十环: 光绪被迫上吊身亡,庆亲王的长子载振继位,并由庆亲王辅佐治理。
推演第二十一环: 清朝在这一系列政治斗争后,迅速加速衰亡,改革未能顺利实施,维新失败,满清朝廷的控制力大幅减弱。
通过这一假设的历史推演,我们可以看到,尽管康有为和谭嗣同的“杀太后”计划初衷是为了国家的改革和复兴,但在实践过程中,他们的决策可能带来了灾难性的后果。历史的复杂性和不可预测性往往远超我们的预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