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朝已逝成往昔,明朝又是新篇章】
今日5月7日
文/潇湘倦客
1954年5月7日傍晚,一声巨响划破奠边府上空的沉闷,法军指挥部的白旗终于升起。此刻,数千名疲惫不堪的法军士兵放下了武器,他们有的瘫坐在战壕中,有的跪倒在地,眼神呆滞,不再挣扎。这不是一场简单的军事失败,这是法国在东南亚殖民统治的崩塌,是一个时代的终结。
一场看似稳赢的战役
如果把时间拨回到几个月前,没有多少人会怀疑法国在奠边府的胜算。
1953年,法国任命纳瓦尔将军担任远东军总司令。他信心满满地制定了一个大棋局:在老挝边境的小镇,奠边府修筑钢铁阵地,诱敌深入,然后集中兵力歼灭越南军主力。
1953年11月,法军空投了5700名伞兵,占领了奠边府,并迅速在这里构建了坚固的防线。甚至修建了简易机场。整个阵地像一个巨型堡垒,连通了49个据点。戴高乐在法国国会甚至豪言:“奠边府之后,印度支那将迎来和平。”
奠边府,这个位于西北高原的重镇,成为了法国在越南最后的堡垒。法国军方对奠边府的防守充满信心,认为自己只需牢牢把握住这个战略要地,便能重新掌控局势。
可他低估了对手,也高估了自己。
越南人民军在武元甲将军的指挥下,做出一个令人震惊的决定:他们要在大山深处,对这支装备精良的殖民军发动正面进攻。
这是何等的胆量?在兵力、装备、空中支援都远逊于对手的情况下,武元甲没有选择游击战,而是毅然拉开了正面作战的大幕。很多战士一开始都不信:“我们只有步枪,敌人有飞机坦克,我们拿什么打?”可武元甲用一句话回应了所有人的疑虑:“我们没有选择,这是民族的背水一战。”
于是,成千上万的越南民工、农民,推着小推车、扛着木料,穿过密林,翻山越岭,把重炮一门门运上山头。人力搭起的炮位藏在藤蔓之间,连法国侦察机也察觉不到。
这是一场靠血肉之躯搬运战争的大工程。
战场上,谁的意志更坚决?
1954年3月13日,越军发动总攻。炮火在一夜之间将法军外围据点撕裂,法军仓促应战,却发现很多火力点早已被定位。一个个据点像被拔掉的牙齿,被逐个攻陷。
法军不是没有勇气。他们的士兵反复突围、反击,甚至空投了伞兵救援。但奠边府的泥泞、山地、潮湿与孤立,像一只蚕茧将他们越裹越紧。
法国空军想空投补给,却屡屡被越军高炮拦截,许多物资落入敌手。到了后期,法军甚至开始用降落伞空投士兵用的纸内裤、压缩饼干和教堂里的圣像。
戴卡斯特利将军在日记中写道:“我们仿佛成了猎物,四面八方都是敌人,而我们的求救信号,在巴黎不过是一纸公文。”
5月7日下午,越军发起总攻。法军中央指挥部已是弹尽粮绝。戴卡斯特利发出最后一条电报:“我们已经拼尽全力,愿法国记住这里的荣光。”
傍晚六点,法军投降。
1.6万名法军伤亡或被俘,法国在东南亚的殖民梦,轰然破灭。
▲ 由 皮埃尔·肖恩多夫 自编自导《杀戮奠边府》,该片于1992年3月4日在法国上映。
一场失败,不止属于法国
奠边府的失败,不只是一个殖民帝国的败北,更是整个西方殖民体系的一次警钟。
有人说,这是“小米加步枪”战胜了“飞机加坦克”。也有人说,这是人民战争的胜利。但如果你去看那些曾参与战斗的越南老兵的回忆,你会听到更朴素的声音:“我们不是为了打仗而战,是为了能种田、娶妻、生娃,过个安稳日子。”
殖民主义不是被理论击败的,是被千千万万普通人不想再低头的愿望打败的。
法国在奠边府失败后,不久即签署《日内瓦协议》,承认越南独立。这场战役成为全球反殖民浪潮中的灯塔,也为后来的阿尔及利亚、刚果、安哥拉等地的解放提供了信心。
对越南来说,这只是独立战争的第一幕,后面还有更漫长的抗美斗争。但1954年这场战役,永远铭刻在这个国家的记忆深处。
历史不会忘记,那年五月,在一个叫奠边府的地方,一群被称作“泥腿子”的农民,掀翻了一个西方强权的战车。
————☀本文完结☀————
如果你觉得这篇文章不错,
欢迎点赞、转发、收藏、留言、推荐❤!😊
图片来源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往期内容🔻
1939年5月6日,汪精卫通电投敌:一个革命者的彻底溃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