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感谢大家关注九变调研室。
在上一期节目中,我们聊到了90年代南斯拉夫刚刚成立时,遭遇了三大难关。战争的失败,经济的崩溃,政治的腐化。虽然在1995年,制裁解除,南斯拉夫的经济得以稍微喘息。然而,这份短暂的安宁并没有维持太久,科索沃地区的问题逐渐激化,局势陷入了动荡。
今天,我们继续讨论塞尔维亚的建国历史。喜欢这类话题的朋友们,别忘了点赞、关注,感谢大家的支持!
好了,话不多说,正片开始。
科索沃的归属争议,最早可以追溯到公元8世纪基督教的分裂。基督教世界分为东西两派,西方是天主教的罗马教廷,东方则是东正教的君士坦丁堡。东罗马与西罗马各自为政,而今天的南斯拉夫地区,也呈现出类似的对立:一边是拜占庭东正教文明,另一边是拉丁天主教文明。科索沃地区正是这种宗教对抗的中心之一。
随着时间的推移,奥斯曼帝国入侵了巴尔干半岛。奥斯曼的政策激励了穆斯林的扩展,税收优惠让许多原本信仰天主教的阿尔巴尼亚人皈依了伊斯兰教。于是,科索沃地区便出现了信奉伊斯兰教的阿尔巴尼亚人,与信奉东正教的塞尔维亚人之间的冲突。随着奥斯曼帝国对塞尔维亚人压迫的加剧,塞尔维亚人大批迁出故土,科索沃的塞族人口急剧下降,而阿尔巴尼亚人逐渐成为了该地区的主体民族。与此同时,阿尔巴尼亚人中的部分人充当了奥斯曼的打手,仇恨的种子也就这样悄悄地埋下。
塞尔维亚人一直没有忘记科索沃,在他们的眼中,科索沃是东正教的圣地,是祖先的发源地。科索沃境内超过90%的文化和历史遗产,都是塞尔维亚东正教会的象征。然而,阿尔巴尼亚人也不肯轻易放手科索沃,认为这里是他们祖先的家园,尤其是他们在这里的数量优势,坚定了他们对科索沃的控制权。
随着历史的发展,塞尔维亚在1878年获得独立,而阿尔巴尼亚则在1912年成为独立国家。科索沃的阿尔巴尼亚人曾试图并入阿尔巴尼亚,但遭到了欧洲列强的反对,最终,科索沃依旧被划归塞尔维亚统治。在这段历史过程中,双方民族之间的矛盾愈演愈烈,阿尔巴尼亚人对塞尔维亚人的迫害,塞尔维亚人对阿尔巴尼亚人的排挤,仇恨在日益加深。科索沃一度并入塞尔维亚后,阿尔巴尼亚人开始了他们的反抗,这也就是科索沃独立运动的早期。
二战期间,南斯拉夫共产党与阿尔巴尼亚共产党在科索沃问题上虽有分歧,但两国关系并未公开化,矛盾并不尖锐。直到1949年,阿尔巴尼亚公开呼吁科索沃的阿尔巴尼亚人脱离南斯拉夫,加入“母国”阿尔巴尼亚。随着这一呼吁,南斯拉夫与阿尔巴尼亚的关系急剧恶化,科索沃问题开始升温。
铁托的民族政策起初旨在通过经济援助让科索沃地区的人民认同南斯拉夫的体制,从而加强对国家的向心力。在经济上,南斯拉夫内部的经济差距逐渐加大,北方如斯洛文尼亚、克罗地亚等地区相对富裕,而南方的波黑、黑山、马其顿和科索沃则相对贫困,塞尔维亚处于中等水平。铁托政府大量向贫困地区输送资源,尤其是科索沃,援助金额曾占科索沃财政预算的70%。然而,这种援助并未得到北方和南方人民的认同,北方认为这是一种拖累,而南方则认为这是剥削。
1974年,新的宪法将财政权力下放至每个加盟共和国,结果各自为政,科索沃的经济问题日益严峻,最终转化为民族矛盾。尽管科索沃名义上是塞尔维亚的自治省,但它在南斯拉夫联邦中的地位却让塞尔维亚无法有效行使主权。
1968年,科索沃的阿尔巴尼亚族学生发起示威,要求提高科索沃的地位,铁托政府再次做出妥协。1974年,新的宪法使科索沃的自治权限达到高峰,除名义上没有独立外,实际上已拥有几乎独立的权力。可是,这种安抚政策并未遏制阿尔巴尼亚人的分离倾向,反而激发了他们更强烈的独立要求。
1980年铁托去世后,南斯拉夫的民族矛盾迅速加剧,科索沃的局势也变得更加动荡。随着南斯拉夫的解体,科索沃作为塞尔维亚的自治省,提出独立的呼声越来越高,而塞尔维亚和南联盟坚决反对。最终,这一局势演变成了科索沃战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