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帅与主席,一个如深潭静水,一个似大河奔涌。他们之间的情谊,不是烈火烹油的喧闹,而是雪夜围炉的默契。主席与徐帅,一个是运筹帷幄的统帅,一个是横刀立马的元帅;一个善谋大势,一个敢打硬仗。而主席的雄才大略遇上徐帅的沉稳果决,便如将遇良才,又恰似明月照大江,主席的雄才大略由徐帅贯彻实施,十分完美,而徐帅的军事才能在主席的指引下,便绽放出最耀眼的光芒。
徐帅与主席之间的“将帅和鸣”,谱写了中国革命动人的篇章。
1943年的陕北,风卷着黄沙拍打窑洞的窗纸。徐帅因旧伤复发,在延安养病,整日与药罐为伴。一天晚上,主席踩着大雪来访,手里捏着一份前线的战报,往土炕上一坐,便问:"向前,这仗该怎么打?"
徐帅看了半晌,摇头:"太险。"主席挑眉:"
“险在何处?"主席问道。
徐帅用筷子蘸水,在炕桌上画出山川走势,一字一句,像老牛耕似地很慢,可句句切中要害。
随后,作战方案果然被主席调整了。陈冠任在畅销书《十大元帅:解放军十大统帅鲜为人知的历史》中写道:"主席一生善纳谏,但对徐帅的意见,总多一分偏爱——那是一个战略家对另一个战略家的惺惺相惜。"
1948年3月临汾战役前夜,解放军临汾前线指挥所房里的油灯将尽。徐帅还披着一件破棉袄在作战图沉思。他看了又看,忽然拍案:
"打!阎锡山以为我不敢攻城,我偏要撕开这道口子!"
徐帅出战的消息传到西柏坡,主席正在看《三国演义》,搁下书本笑着说:"徐老虎发威了。"
果然,徐帅指挥的这支武器破旧的"杂牌军",历时72天苦战,硬是用近2万斤土炸药轰开了阎锡山号称"铜墙铁壁"的临汾城。临汾战役共毙、伤、俘敌军2.5万余人,俘敌第六集团军副总司令兼晋南总指挥梁培璜。
庆功会上,有人问徐帅为何敢打无把握之仗,他搓着冻裂的手说:"主席说过,狭路相逢——"话未说完,电报员送来主席亲笔拟写的祝捷电报。畅销书《十大元帅:解放军十大统帅鲜为人知的历史》披露:临汾战役后,主席曾对周恩来说:"向前同志的虎劲,是埋在棉絮里的刀啊。"以后,主席还多次对人说:"向前用兵,静若处子,动如猛虎。"
中苏边境陈兵百万那年,北京落下了十年未遇的大雪。一个晚上,主席突然派车接徐帅,汽车在雪地里碾出两道深痕。中南海的书房里,主席裹着睡袍,指着地图问:
"老帅,珍宝岛这步棋,下得对不对?"
徐帅掏出眼镜戴上,盯着地图上那个针尖大的黑点,忽然想起26年前延安夜谈的大雪,然后,缓缓开口:"当年打临汾,也是先挨了炮弹才还手。我看主席这盘棋,下得高明得很!"
主席眼睛一亮,两人相视而笑。
那晚他们一直聊到凌晨,火盆里的炭块塌了又添。据警卫员回忆,送客时主席站在廊下久久未归,雪花落满肩头。
陈冠任在写作《十大元帅:解放军十大统帅鲜为人知的历史》采访时,有位老前辈说:“徐帅如古剑,不出鞘则已,出必见血。主席对徐帅十分欣赏。"对此,徐帅晚年曾对秘书深情地说:
"主席的雄韬伟略,常人难以企及。他总能在险局中开辟新路,在绝境中创造奇迹——这正是我们永远要学习的地方。"
陈冠任著、中共党史出版社的《十大元帅:解放军十大统帅鲜为人知的历史》一书精彩记述了徐帅与主席之间的难得交往,讲述了这份将帅之谊,在长征路上初现端倪,在解放战争的硝烟中淬炼成钢,在钓鱼台的雪夜畅谈中历久弥新的绚丽过程。该书为该社的年度畅销书,曾经名列中国军事畅销书热卖榜第一名(如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