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可以作为衡量一个国家文明程度和社会兴衰的重要标尺。——〔泰〕努弯詹·拉纳哥 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与世界各国建立了良好的外交关系,特别是与同属亚洲的国家交流更加密切。中东地区的伊朗于1971年8月16日与中国正式建立外交关系。在长期的友好往来中,我们习惯称伊朗为“波斯”。那么,伊朗人是如何称呼我们的呢?答案非常简单:只有一个字——“秦”。伊朗对我国的称呼为何如此简洁明了,甚至不随着我们历史上众多朝代的更替而改变呢?这要从伊朗古国波斯的历史说起。 伊朗的古国波斯 中东的许多国家给人一种神秘感,像是蒙着黑纱的美丽女子,而在这片土地上,波斯曾是古代文明中发展最为辉煌的帝国,也是亚洲历史上首个建立帝国制度的国家。 早在公元前600年,波斯人便已出现,他们的前身是埃兰人,而埃兰文明是波斯地区最古老的文明之一。波斯人的部落最初聚居在伊朗高原西南部,但那时他们仍只是一个小部落,被米底国统治。 米底人在公元前678年统治波斯,虽然米底在古波斯地区建立了政权,但米底人本身并非全部是波斯人,他们只是占据了这片土地。公元前7世纪中叶,米底击败周边其他部落,统一了地区,建立了伊朗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国家。直到公元前550年,波斯人奋起反抗,推翻了米底王国,建立了属于自己的波斯帝国。 居鲁士大帝推翻米底王朝,建立了第一个波斯帝国,开创了阿契美尼德王朝,这是伊朗历史上最辉煌的时期。居鲁士二世及其子孙不断扩展疆土,使波斯帝国版图越来越辽阔,成为亚洲地区第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帝国。波斯帝国通过扩张土地、消灭其他国家的历史,与我国秦朝统一各诸侯国的经历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改名为伊朗 然而,即便是亚洲第一个帝国制的波斯帝国,也未能长久维持其辉煌。长期战争和民族交错,使得阿拉伯人、波斯人、雅安人等多民族在此汇聚,内部出现分裂。波斯帝国逐渐衰落,阿契美尼德王朝的荣耀不再。由于土地割据和政治衰败,到19世纪,波斯成为英俄两国的殖民地。 直到1979年,伊朗才重新获得国家主权,但经历多次动荡后,不能再沿用“波斯”这一旧称。受到德国纳粹使用“雅利安人”一词的影响,伊朗人对这个名称颇为欣赏,于是将国家改名为伊斯兰共和国,简称伊朗。 虽然波斯是伊朗在世界上的旧称音译,但许多伊朗人仍喜欢称自己的国家为波斯。他们对波斯帝国鼎盛时期的辉煌心怀自豪,因此我国长期沿用“波斯”来称呼伊朗,也就不难理解。 青史易留名:秦
辉煌的历史总会被铭记,因此我国依然称伊朗为波斯。即便伊朗已经改名多年,波斯文明曾经的光辉仍深深留存在历史记忆中。中国对伊朗鼎盛时期的历史印象深刻,而伊朗对中国文明的记忆也停留在秦朝。 在伊朗人眼中,中国的每一个朝代都不及开创历史上第一个大王朝的秦朝强盛。波斯帝国最盛时,我国正处于春秋战国,战乱频仍、诸侯争霸、百家争鸣。波斯人对秦朝统一中原的壮举印象深刻,他们认为秦国的建国过程与自己的帝国建立有许多相似之处,因此自那时起便称中国人为秦人。 秦朝统一了各民族,制定了标准的度量衡,设立三公九卿制度,开启了封建社会称帝的时代,并通过南征北讨展示国家实力。曾经的波斯人看到中国的崛起,不免生出钦佩之情。 秦朝结束了春秋战国以来五百年的诸侯割据局面,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多民族融合、中央集权的国家。而波斯帝国则是中亚地区第一个建立帝国的时代。因此,秦朝的统一与古波斯帝国的建立有许多相似之处。尽管后来波斯衰落向唐朝求援,但他们仍保留习惯,称中国为秦人。 文化交流 有人可能会疑问:既然唐朝时期我国更为强盛,被誉为“天朝”,皇帝被称为“天子”,为何伊朗仍称中国人为秦人呢? 原因在于,伊朗对古中国的记忆始终停留在秦朝,而我国对伊朗的印象也停留在波斯帝国鼎盛时期。当年古波斯即便想侵略秦国,但面对已经结束战国纷争、统一中原的秦国,波斯帝国也望而却步。 自丝绸之路开通以来,中波文明的交流源远流长。中国与伊朗的文明在交流中不断融合。古代有一种贡菊被称为波斯菊,虽然未必真正源自波斯,但人们依然如此命名,足见波斯在当时历史地位的重要性。 中国的丝绸、瓷器、造字技术与波斯文明不断融合,而波斯的物资如蚕豆、苜蓿、葡萄、石榴等也源源不断传入中国。丝绸之路的开辟,使两国文明交流广泛,历史记忆代代相传。因此,无论伊朗称中国人为秦,还是中国称伊朗为波斯,这都体现了文明交流的深厚渊源。两国在交往中互相融合、影响和改变,共同在发展道路上构建命运共同体,迈向和平与繁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