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几个月我一直在琢磨一个问题:为啥咱们的歼10C战斗机像下饺子一样量产?从西南边陲到东部沿海,空军基地里新列装的歼10C越来越多,就连巴铁兄弟都竖大拇指说“这飞机比美国货好使”。今儿咱就掰开揉碎了聊聊,中国为啥要卯足了劲生产这款四代半战机,背后藏着哪些国家级的战略考量。
中国战鹰的“爆兵模式”
前两天看新闻,咱们的歼10C又在南海驱离了某国的侦察机。这让我想起二十年前台海危机时,咱们空军还只能用歼8去硬扛人家F16。现在情况不一样了,成飞的生产线24小时连轴转,新下线的歼10C直接换装最新款相控阵雷达,探测距离比法国阵风还远40公里。不过大伙儿可能不知道,这种大规模生产背后,藏着咱们国家从技术突破到地缘博弈的整套谋略。
战鹰心脏自己造
早年间咱们造战斗机得求着买俄罗斯发动机,现在成都工厂里清一色装的是国产涡扇10B。这玩意儿推力13.2吨,比老毛子的货还耐造,西北大漠试飞时玩眼镜蛇机动都不带喘的。去年珠海航展有个细节,歼10C飞行员说现在发动机寿命比十年前翻了两番,维护时间缩短三分之一。有了这颗纯国产的“中国心”,咱们想造多少架都不用看别人脸色。
东海南海的空中盾牌
大家有没有注意到,日本去年刚拿到第42架F35,印度从法国买的阵风也到货36架。咱们东边有美日韩的隐形机包围圈,西南边印度空军天天搞演习。这时候歼10C的性价比就显出来了——单价5000万美元,不到F35的一半,但打起来绝对不吃亏。去年中巴联合演习,咱们的歼10C用霹雳15导弹在200公里外就把假想敌揍下来了,这本事连老牌强国都眼红。
造飞机也能富国强兵
逛过成都飞机工业集团的朋友应该见过,车间里国产化率超过90%。从陕西的钛合金供应商到珠三角的电子元件厂,整条产业链都在国内转。
有个数据挺有意思:每造一架歼10C,能带动上下游37家企业,创造800多个就业岗位。更别说现在中东土豪抢着买,巴基斯坦买了25架,埃及沙特都在排队,这买卖可比卖石油赚钱多了。
看着歼10C编队划过天际线,我突然想起当年钱学森说的“手里没剑和有剑不用是两码事”。现在咱们既造得出歼20这样的绝世好剑,又能批量生产歼10C这样的趁手利器。从发动机国产化到全产业链掌控,从东海巡航到军贸出口,这架银灰色战鹰承载的不仅是空军现代化,更是一个大国从追赶到领跑的战略转身,下次再看见歼10C的新闻,您品,您细品——这哪是在造飞机,分明是在铸造新时代的空中长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