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中国银河宏观
核心观点
美国新政府上任以来肆意滥用关税手段,造成外部环境不确定性陡增。从出口相关指标来看,当4月2日美方宣布对所有贸易伙伴征收“对等关税”后,出口数据的“信号噪音”陡然放大——海关口径的出口额4月同比由前值12.3%缓降至8.1%,但工业端的出口交货值同比增速由3月的7.7%骤降至4月的0.9%。什么是出口交货值和出口金额?两者统计的差异区别有哪些?影响出口交货值和出口额背离的因素又有哪些?本报告旨在通过对这两个统计指标的挖掘解析,理解当下市场关切的出口指标出现的数据分歧,在指标不同走向中摸清出口真实脉搏,及时准确跟踪贸易形势变化。
什么是出口交货值和出口金额?从指标定义来看,出口交货值和出口金额分属不同范畴。出口交货值属于工业统计范畴,由国家统计局统计发布,反映规上工业企业生产端交付出口的货值。出口金额则属于海关统计范畴,由海关总署统计发布,记录所有实际完成跨境通关、并引起境内物质存量增加或减少的货物价值。
出口交货值和出口金额有三大核心差异:首先是统计时点,出口金额以海关报关为准,出口交货值以工业企业实际销售时间为准,因此二者在报告上存在时间差;其次是计价方式,出口金额按货物离岸价格(FOB)作全值统计,而出口交货值对于本企业生产的工业品按实际销售平均单价统计,对于来料加工产品,仅按加工费收入统计;最后是统计范围,出口交货值仅覆盖规上工业领域生产端,而出口金额反映全经济领域流通端。两者统计范围差异体现在三个维度:一是企业覆盖度;二是商品覆盖度;三是贸易链条覆盖度。
影响出口交货值和出口额背离的因素有哪些?从统计角度看,两者背离可归因于时间差异和统计范围两大核心因素。时间差异方面,由于出口交货值反映当期生产和发货行为,而海关出口则可能受库存积压和消化影响,因此两者可能存在时间差。实证数据也表明出口额和出口交货值之间或存在滞后相关。统计范围差异方面,出口额在统计覆盖范围上宽于出口交货值,而非工、规下和来料加工等出口表现可能存在对出口额的单方面影响,从而造成与出口交货值的背离。
如何理解今年4月出现的数据分歧?今年4月份出口额同比增速8.1%(前值12.3%),出口交货值增速则从前值7.7%跌落至0.9%,与出口额增速出现较大背离。从统计范围差异来看,首先可判断来料加工和非工业出口并非核心影响因素。按照贸易方式拆解的出口额中,来料加工贸易4月当月同比出口增速12.9%,整体好于同期出口总额,支持出口额相比出口交货值的走高逻辑,但近年来料加工贸易占比较低,占总出口额比重仅2%,而一般贸易占比66%,事实上对出口总额增速影响已经不大。而农产品4月同比由前值10.5%回落至3.1%,并不支持两个指标背离,且4月农产品出口占比2.68%,而农产品外的其他非工出口占比约5.5%,相对较小,对总出口影响不大。
综合来看,企业规模的统计口径、库存消化和基数效应共同支撑了4月的数据背离。首先,企业规模因素或可部分解释数据背离。2025年4月私营企业出口额同比增长9.86%,好于整体增速,而私营企业出口占比也提升至65.26%。民营企业中多为中小企业,相比出口交货值,或对出口额增速形成更大支持,支撑背离逻辑。从4月的企业PMI来看,虽然4月大、中、小型企业均处于收缩区间,但大型企业相比3月超预期跌落荣枯线以下,由于出口交货值只统计规上企业,大型企业回落或更多影响出口交货值,从而带动与出口额的背离。
其次,从时间因素来看,4月出口或存在库存消化逻辑。2025年4月,产成品库存指数为47.3%,较上月回落0.7个百分点,处于收缩区间;新出口订单指数大幅下降4.3个百分点至44.7%,创2023年以来的新低。受4月中美贸易摩擦影响,外需预期面临明显压力,一方面,产成品库存持续收缩反映企业仍在主动降低库存水位,另一方面,新出口订单在3月短暂反弹至49%后骤降,受国际贸易环境波动等外部因素冲击明显。反映在出口指标上,出口额增速或受库存消化而有所支撑,但本月新出口订单可能已经深刻影响了当期用于出口的生产量,使出口交货值与出口额增速背离。
第三,从其他因素影响来看,基数效应也支撑了4月的数据背离。去年4月,出口额和出口交货值增速出现反向背离,出口额增速1.33%,而出口交货值则高达7.3%,二者的基数差异也推动了本次数据背离的形成。
风险提示:测算偏差和分析方法存在局限性的风险;外需走弱的风险;国内经济增速超预期下行的风险。
正文
美国新政府上任以来肆意滥用关税手段,造成外部环境不确定性陡增。2025年特朗普政府重启对华贸易施压,从年初以芬太尼为由加征20%关税,到4月对等关税落地贸易战升级,政策工具箱全面翻新。5月10日至11日中美启动日内瓦经贸谈判,短期内美国对中国进口商品税率调整回到40%上下。面对当下冲突缓和与未来的不确定性,进出口企业是选择继续观望等待,还是加快出口节奏,势必影响我国当下和未来的贸易和经济形势。
为何需要关注出口指标分歧?当4月2日美方宣布对所有贸易伙伴征收“对等关税”后,出口数据的“信号噪音”陡然放大——海关口径的出口额4月同比由前值12.3%缓降至8.1%,但工业端的出口交货值同比增速由3月的7.7%骤降至4月的0.9%。从贸易端保持韧性到生产端节奏审慎,两大指标分歧是短期数据扰动,还是统计差异引起的结构性因素影响,在指标不同走向中摸清出口真实脉搏,关乎能否及时准确跟踪贸易形势变化。
一、什么是出口交货值和出口金额?
从指标定义来看,出口交货值和出口金额分属不同范畴:
出口交货值属于工业统计范畴,由国家统计局统计发布,反映规上工业企业生产端交付出口的货值,包含自营出口及交付外贸部门出口的产品,以及来料加工、来料装配补偿贸易等特殊贸易形式。
出口金额则属于海关统计范畴,由海关总署统计发布,记录所有实际完成跨境通关、并引起境内物质存量增加或减少的货物价值,覆盖全口径企业(含规下企业)及非工业产品(如农产品)。按照贸易方式,可分为一般贸易、加工贸易、投资与设备进口、援助捐赠、保税及免税和特殊贸易、租赁贸易等。
出口交货值和出口金额有三大核心差异:首先是统计时点,出口金额以海关报关为准,出口交货值以工业企业实际销售时间为准,因此二者在报告上存在时间差;其次是计价方式,出口金额按货物离岸价格(FOB)作全值统计,而出口交货值对于本企业生产的工业品按实际销售平均单价统计,对于来料加工产品,仅按加工费收入统计;最后是统计范围,出口交货值仅覆盖规上工业领域生产端,而出口金额反映全经济领域流通端。
具体来说,两者的统计范围差异体现在三个维度:
一是企业覆盖度,出口交货值仅统计规上工业企业(年营收2000万元以上),出口金额由于以实际商品为统计口径而包含所有规模企业;
二是商品覆盖度,出口交货值仅含工业品,出口金额包含工业品、农产品等非工业品的全品类商品;
三是贸易链条覆盖度,出口交货值包含交付外贸部门但未实际出口的货值,如出口转内销商品,而出口金额仅统计完成跨境流动的货物,如内销转出口商品,存在统计口径的错配。
二、如何看待出口交货值和出口额的背离?
(一)交货值和出口额背离的历史复盘
从月度数据来看,出口交货值和出口额发生背离并非罕见现象。出口额直接统计海关进出口的商品数据,属于流通端数据,受季节性和国际环境影响更大,数据波动更大,而出口交货值统计工业企业的出口货物供应情况,增速相对稳定。据测算,2002年至今出口额当月同比增速的方差约351,远大于出口交货值的146.7。近二十年以来,出口交货值和出口额经历三次系统性背离:
第一阶段(2006.11-2007.7),正值全球经济扩张期,国际市场需求井喷推动我国出口额以27.9%的均速攀升。然而同期出口交货值增速均值维持21%水平,两者差距在2007年2月达到峰值18%。
第二阶段(2010.2-2011.3),作为金融危机后的复苏窗口,出口增速从2009年的-15.28%均速深V反弹至31.4%均值。但制造业产能恢复相对迟缓,同比均速24.38%的交货值增速或难以匹配贸易端复苏力度,同样在2010年5月达到16.74%的增速差峰值。
最新阶段的背离现象(2020.9-2021.10),则凸显公共卫生事件冲击的特殊性。在外部需求从疲弱转向报复性反弹过程中,26%的出口增速与14%的交货值增速形成鲜明对比,2021年6月增速差峰值达到18.29%,该时期平均增速差维持在11%以上。
回顾历史,往往是出口额的更大波动引起了指标背离。数据纵向比较可见,持续性的指标分歧并非偶发事件,三个背离阶段均发生在外需快速反弹的历史时期。当外部需求发生突变式增长时,出口额作为贸易端数据会做出更大反应,而出口交货值作为生产端数据则保持相对稳定,在统计口径上,贸易端以商品为统计对象,包含了非工业和规下的中小企业,叠加贸易端指标受国际环境影响更加直接,或加剧了出口金额的数据波动,从而相比出口交货值拥有更大的变化区间。而二者波动性的差异,也进一步造成了数据的背离现象。
(二)影响两者背离的因素有哪些?
从统计角度看,两者背离可归因于时间和统计范围差异两大核心因素。
时间差异主要体现为出口额以海关统计的出关时间为准,而出口交货值则以工业企业销售时间为基础。由于工业企业出口交货值反映的是当期发货行为,包含产品从工厂出库到交由物流、报关、运输等过程中的各个环节,未必与当期海关出口额时间完全一致。若出现库存消化或积压,就可能导致出口额与出口交货值的不同步。例如,企业可能提前备货,但实际出关时间延后,从而使得出口额增长滞后于出口交货值,反之亦然。
实证数据显示,出口额和出口交货值之间或存在滞后相关。将近20年的同期增速做线性回归,其系数约为1.4293,R方值为0.69;而当期出口交货值对下一期出口额的影响拟合程度更好,回归系数约为1.1354,R方上升至0.74。可见,出口交货值存在一定的滞后影响作用,解释力或高于对出口额当期影响,一定程度上佐证了两个指标存在的时滞效应。
统计范围差异则体现在出口交货值统计覆盖工业企业自报的出口数据,范围较小,而出口额统计涵盖了海关实际出关记录的商品金额,因此统计口径中包括了规下企业、非工业产品以及来料加工品(离岸价全值统计)等,在统计覆盖范围上宽于出口交货值。而2018年至今,交货值相对出口总额占比持续降低,2024年已经跌破60%,统计范围差异对二者增速背离的影响呈扩大趋势。
交货值未涵盖的部分可能影响出口额相对走高。一方面,当前民营企业在进出口中的占比有所提升,4月民营企业出口占比达到65.26%,出口贸易格局已逐步由民营企业主导。根据工信部和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的数据,2024年末我国规上企业数量约51.2万家,25年1月我国民营企业数量为5670.7万户,考虑到多数民营企业属于规模以下企业,其生产与供需响应更为灵活,一旦海外市场需求迅速回暖,这类企业能够迅速调整产能、响应市场,从而在当期实现实际出口离岸。然而,由于统计机制限制,这种弹性释放可能未被充分反映在出口交货值中,导致该指标存在一定程度的低估,最终引发出口总额增速与交货值增速之间的背离。
另一方面,来料加工贸易比重的提升同样会造成两个数据不一致。出口总额是依据商品的全部价值进行核算,而出口交货值仅计入加工环节的收入部分。当某一时期内来料加工贸易占比明显上升时,出口总额将因商品全价计入而大幅增加,而出口交货值增幅则因仅统计加工费而相对有限,进而导致出口总额增速高于交货值的情况出现。
三、如何理解今年4月出现的数据分歧?
如何看待4月出现的数据背离?今年4月份,海关总署发布的出口额同比增速8.1%(前值12.3%),出口增速有所回落但仍维持较强韧性,一方面关税变动扰乱全球贸易环境拖累出口增速,另一方面转口贸易与低基数效应带来支撑。而相比出口数据,出口交货值增速从前值7.7%跌落至0.9%,体现了和出口额增速的较大背离。
从统计范围差异来看,首先可判断来料加工和非工业出口并非核心影响因素。按照贸易方式拆解的出口额中,来料加工贸易4月当月同比出口增速12.9%,整体好于同期出口总额,支持出口额相比出口交货值的走高逻辑,但近年来料加工贸易占比较低,占总出口额比重仅2%,而一般贸易占比66%,事实上对出口总额增速影响已经不大。而农产品4月同比由前值10.5%回落至3.1%,并不支持两个指标背离,且4月农产品出口占比2.68%,而农产品外的其他非工出口占比约5.5%,相对较小,对总出口影响不大。整体看,虽然来料加工增速表现存在数据背离的支持因素,但其占比较小,而农产品4月大幅回落,二者或不是核心影响因素。
企业规模因素或可部分解释数据背离。2025年4月私营企业出口额同比增长9.86%,好于整体增速,而私营企业出口占比也提升至65.26%。民营企业中多为中小企业,相比出口交货值,或对出口额增速形成更大支持,支撑背离逻辑。从4月的企业PMI来看,虽然4月大、中、小型企业均处于收缩区间,但大型企业相比3月超预期跌落荣枯线以下,由于出口交货值只统计规上企业,大型企业回落或更多影响出口交货值,从而带动与出口额的背离。
从时间因素来看,4月出口或存在库存消化逻辑。2025年4月,产成品库存指数为47.3%,较上月回落0.7个百分点,处于收缩区间;新出口订单指数大幅下降4.3个百分点至44.7%,创2023年以来的新低。受4月中美贸易摩擦影响,外需预期面临明显压力,一方面,产成品库存持续收缩反映企业仍在主动降低库存水位,另一方面,新出口订单在3月短暂反弹至49%后骤降,受国际贸易环境波动等外部因素冲击明显。反映在出口指标上,出口额增速或受库存消化而有所支撑,但本月新出口订单可能已经深刻影响了当期用于出口的生产量,使出口交货值与出口额增速背离。
从其他因素影响来看,基数效应也支撑了4月的数据背离。去年4月,出口额和出口交货值增速出现反向背离,出口额增速1.33%,而出口交货值则高达7.3%,二者的基数差异也推动了本次数据背离的形成。
综合来看,企业规模的统计口径、库存消化和基数效应共同支撑了4月的数据背离。4月份中美贸易摩擦升级,出口预期整体受挫,出口额和出口交货值同比增速均呈现下滑,但是由于统计差异,二者对出口环境的反映程度有所不同。后续需关注5月出口订单、集装箱高频数据和转口贸易等相关指标,若5月中美贸易缓和后进出口预期持续稳定,出口额和出口交货值的同比增速或逐步走向收敛。
相关报告
1.《如何从生产视角观测GDP—深挖宏观数据系列之一》
2.《什么是服务零售额—深挖宏观数据系列之二》
3.《如何理解城镇就业和GDP之间的关系—深挖宏观数据系列之三》
4.《为何高校毕业生连创新高?—深挖宏观数据系列之四》
5.《地方收入目标降速背后蕴含的信息—深挖宏观数据系列之五》
6.《基建投资的新特征、新趋势—深挖宏观数据系列之六》
7.《春节旅游数据到底好不好?—深挖宏观数据系列之七》
8.《揭秘“全口径消费统计制度” ——深挖宏观数据系列之八》
本文摘自:中国银河证券2025年5月27日发布的研究报告《如何理解出口交货值和出口金额差异?——深挖宏观数据系列之九》
分析师:张迪 S0130524060001;吕雷 S0130524080002
来源:券商研报精选
上一篇:常州市一:大模型在医院如何落地?
下一篇:女性如何在职场中脱颖而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