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宪,原名成器,是唐睿宗李旦的嫡长子。在李旦首次登基时,李宪曾荣膺太子之位,但他的皇位并未稳固,李旦很快就被迫退位。当李旦经历了第二次登基时,太子之位却不再属于李宪。朝廷内各方力量对此展开了激烈的争论,部分人支持李宪,另一些则倾向于李隆基。然而,李宪却主动将太子之位让给了自己的弟弟李隆基,最终促成了唐朝的盛世——开元盛世的到来,也让李宪赢得了“让皇帝”的美名。那么,如果李宪当初拒绝放弃太子之位,历史会如何改变呢?
李宪身为嫡长子,又曾是太子,继续作为皇帝的继承人显得合情合理。即便有人提到李宪似乎不愿意追求皇位,目标仅是过上无忧无虑的王爷生活,这种说法显然缺乏信服力。然而,那时的局势中,李隆基无疑是最具影响力的人物,若没有他的支持,李宪更不用说,李旦再次登基的机会也会大大减少。正是李隆基在李显去世之后发起政变,助李旦重新掌权,才为唐朝的未来铺平了道路。
当时的情势与李渊父子的局势极为相似,若选择了李宪是否能够获得臣民的拥护则未可知。而李隆基又会如何反应?如果他效仿李世民,借此进行政变,后果将不可测,谁也无法对此作出确切的预测。此时,李宪或许会面临严峻的结局,他心里也清楚这一点。
此外,太平公主在当时的权势地位十分显赫,她企图重现武则天的辉煌。如果李宪担任太子,甚至未来成为皇帝,如何应对太平公主的权力挑战,也是一个未知数。可以说,彼时的政治形势岌岌可危,并非如表面上所示的太平盛世,潜藏着诸多变数。同时,在李显治下,权臣韦后对朝政的操控更是无所不包,李旦接班后,支持李隆基的人数众多,皆是功臣,他们之间的利益关系也让局势更为复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