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义隆(407年~453年),字车儿,祖籍徐州彭城郡(今江苏徐州),出生在京口(今江苏镇江)。他是南朝宋的第三任皇帝,也是宋武帝刘裕的第三子,母亲是文章太后胡道安。由于不是刘裕的长子,刘义隆一开始并没有继位的机会。永初元年(420年),刘裕将刘义隆封为宜都王。
然而,刘裕去世后,宋少帝刘义符继位,但他沉迷享乐,朝政无人掌控。景平二年(424年),权臣徐羡之、中书令傅亮、领军将军谢晦联合发动政变,废除刘义符,拥立刘义隆登基,改元“元嘉”。然而,刘义隆在两年后竟然将这些曾助他登基的大臣们一一清除,这背后究竟有何深层原因呢?
一、刘义隆的“报恩”与“维护威严”
在笔者看来,刘义隆对这些大臣采取严厉手段,主要有两方面的原因。首先,徐羡之等人通过弑君手段废除刘义符,如果刘义隆不进行反击,不仅会削弱刘宋朝廷的威望,还会让其他权臣有了藐视皇室的可能。永初三年(422年),刘裕去世后,刘义符继位。然而,刘义符为人荒淫无道,未能履行皇帝的责任,导致朝政混乱。徐羡之等大臣趁机发动政变,将刘义符废除并软禁在外,还派人将其杀害。
虽然刘义符并非一位称职的帝王,但徐羡之等人不仅废帝,还杀害了刘义符,这显然让刘义隆感到愤怒。毕竟,刘义符与刘义隆是亲兄弟,血缘关系深厚,刘义隆自然难以忍受这种背叛。而且,刘义符无子,其弟刘义真理应继位,但徐羡之认为刘义真不适合当帝,因此废除刘义真为庶人,并将其杀害。
在这种情况下,刘义隆作为最后的继任者,虽然成为了赢家,但也深知这些大臣对皇室的蔑视意味着他们有可能威胁到自己的地位,因此必须采取强硬手段。
二、刘义隆的应对策略
景平二年(424年),傅亮带着使节到荆州迎接刘义隆入京。刘义隆听到刘义符遇害的消息时,对迎接队伍产生了怀疑,不敢立刻下令出发。然而,在王华、王昙首及到彦之的劝说下,刘义隆最终决定前往建康,并于8月8日即位为帝,改元“元嘉”。
值得一提的是,刘义隆此行时带着亲信护卫,表明他对徐羡之等大臣的怀疑与不信任。显然,他对自己是否能真正掌控权力心存疑虑,不敢轻易信任这些曾经帮助自己登基的大臣。
三、彻底收回权力
刘义隆登基后,立即采取了措施安抚徐羡之等权臣,同时加强对军权的控制。他先后晋升了徐羡之为司徒,傅亮为开府仪同三司,并同意谢晦赴任荆州刺史。这些安抚措施表面上显示出刘义隆对这些大臣的宽容与信任,但实际上,他的目的是通过给予他们荣誉和职务,稳固自己的统治基础,并通过增加自己的亲信力量来确保不成为傀儡。
刘义隆通过任命原荆州的心腹如王昙首、王华为侍中等重要职务,加强了对禁军的控制,确保了自己在军事上的绝对权威。
四、清算大臣与收回大权
元嘉三年(426年),当刘义隆完全掌握朝政后,他决定对徐羡之、傅亮、谢晦三位大臣展开清算,指责他们废杀刘义符和刘义真,并亲自出征讨伐谢晦。徐羡之得知消息后自杀,傅亮被捕处死。尽管谢晦企图组织抵抗,但由于缺乏支持,最终他的军队溃败,自己也被擒获并处死。至此,刘义隆彻底清除掉了四位托孤大臣,确保了自己的绝对统治。
在清除这些权臣后,刘义隆将目光转向北方,趁北魏与柔然交战之际,发动北伐,征讨河南。同时,他实施了一系列有利于经济和文化的改革,使得宋朝进入了一个短暂而繁荣的时期,史称“元嘉之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