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不自己当皇帝”这句疑问,放在曾国藩身上,可以说是晚清最为耐人寻味的政治谜团之一。
作为平定太平天国的英雄,曾国藩不仅在战场上战无不胜,政治上更是步步高升,实在是有足够的力量与机会去争夺帝位。
然而,面对一片呼声四起的劝进声,他却始终选择了忠诚于清朝。难道是性格上的软弱?还是深知其中的巨大风险?
曾国藩不止一次地被称为晚清的“中兴第一名臣”,手握的湘军一度有30万之众。
30万这个数字放在今天人口“爆炸”的世界,都是一支不能忽视的军事力量。而在当初的清朝,这得是多么庞大的力量!
能与之匹敌的军队寥寥无几!尤其是在平定太平天国时,湘军一举打下南京,彻底摧毁了太平天国的根基,成为了清朝的最大依靠。没有曾国藩的湘军,清朝恐怕早就四分五裂。
然而,即便是这样的一支精锐部队,曾国藩也没有借此机会自立为帝。反倒是有不少人,特别是他的部将和一些政客,开始劝他自立门户。
在安庆攻克之后,曾国藩的部下不止一次地提出“称帝”的建议。李元度就写了一副联:“王侯无种,帝王有真。”这种话,能不让曾国藩感到压力山大吗?
但曾国藩听后,却当场撕毁了这副对联,并且训斥了李元度:“你们只知道拉我上草案树,以取功名,图富贵……”
你看这话说得多直白!他明确表态:我曾国藩可不是为了个人的富贵而谋取帝位。面对如此的劝进,曾国藩依旧坚持自己的立场,心里想着的就是国家大义。
有些人会问,曾国藩手握如此强大的军队,如何拒绝了这个千载难逢的机会呢?其中的深意,恐怕不仅仅是因为忠诚那么简单。
毕竟,谁会忍心背弃一个已经濒临灭亡的国家,去换取自己的帝王之梦呢?曾国藩显然考虑得更深。就在这种来自内部的压力和诱惑中,他依然没有动摇。
进一步深入曾国藩的内心世界时,便能窥见他为何始终选择坚持忠诚。你以为这只是“忠臣”的空洞说辞?错!这背后是他深深植根于儒家文化的思想,尤其是对忠君和理学的执着。
要知道,曾国藩的家庭出身并不显赫,小时候的他并非天资聪颖,而是靠着自己苦读而成名的。从进士到官至一品,靠的就是一步一个脚印的坚持。
而且,曾国藩对儒家思想的执念,也不仅仅是理论上的。他将儒学视为治国理政的核心,甚至连他自己的一些军事决策,也和这些思想息息相关。
他自己也说过:“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但有一个关键的点:他把自己的责任看得比个人的权力和荣誉更为重要。
面对清朝腐败的政权和列强压迫的困境,曾国藩并没有选择以暴力推翻这个已然衰弱的政权,而是选择用自己的方式“拯救”国家。
他力图用“洋务运动”这种改革方式来改善国家的技术、经济和军事水平,虽然最终效果有限,但这背后却展现出他始终没有抛弃的忠臣形象。
再看他在攻陷南京后,面对自己手下将领的“劝进”,他始终没有改变过自己的立场。尽管在他看来,清政府腐朽无力,但他心中依然抱有一种“忠君”的信念。
这种信念不仅源于儒家的“君臣有别”,更深深扎根于他自我认同的“士族责任”中。无论曾国藩个人如何看待清朝,他都在行动上坚守着一个忠臣的角色。
可是,忠诚的代价是什么呢?曾国藩对清朝的忠诚,也让他承受了来自各方的压力和束缚。特别是在他权力巅峰时,眼看着自己有能力去改变历史,却又始终不能突破那条“忠诚”的枷锁。
这种心理上的拉锯,恐怕是他一生中最痛苦的选择之一。
此外,“家族”层面的因素也很重要。曾国藩的“忠诚”不仅仅局限于对清朝的忠心,还有一个复杂的家族内部矛盾。曾国藩的弟弟——曾国荃,无疑是一个关键人物。
此人可是个有野心的人!他在打下金陵之后,表现得非常强势,差点就把所有的功劳都吞了,自己心里可不是想着做个忠臣那么简单。
在家族的内部争斗中,曾国荃时常显得比哥哥更为急功近。记得在曾国藩选择撤军的那一刻,曾国荃可是非常不满,甚至一度与哥哥发生了激烈的矛盾。
兄弟二人也正是因为这种分歧,才让曾国藩在如何处理湘军、如何稳定国家局势时产生了更多的犹豫。
曾国藩心里明白,即便他黄袍加身,称帝有一天,最终会落得被自己弟弟取而代之的下场。他比任何人都清楚,曾国荃的野心有多大。
那时,曾国荃可不仅仅是一个普通的将领,他有着超越普通兄弟关系的政治抱负。曾国藩深知,一旦称帝,可能会引发更大的争斗,甚至导致内讧,最终让整个大局无法收拾。
此外,还有李鸿章、左宗棠等人,他们并没有完全支持曾国藩的“称帝”计划。虽然表面上,他们和曾国藩是“合作伙伴”,但实际情况复杂得多。
尤其是在清政府腐败的情况下,曾国藩如何平衡各方力量,维护自己和湘军的利益,也是他放弃称帝的原因之一。实际上,这背后不仅是家族与政治的博弈,更有深刻的权谋斗争。
在这一切压力和内外矛盾下,曾国藩选择了放弃称帝的诱惑,选择继续“忠臣”的角色,试图让自己在这场动荡的政治斗争中,保持自己的一份独立与清明。
或许正是因为他深知,只有退一步才能保住自己的一片天地,不至于自乱阵脚。
曾国藩为什么不敢当皇帝.中华传奇.2008
倚天不易君臣,高山百代曾家.文化研究.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