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陆弃
韩国现在真是进退两难,夹在中美之间的日子,比坐过山车还刺激。3500亿美元的投资承诺像一块巨石压在肩上,而另一边,中国的反制措施又像冷水泼在头上。韩国总统李在明一句话就道出全局:“夹在两块磨石之间。”说得好,这画面感十足,仿佛随时都可能被碾成碎片。
先说事实。美国中旬开始实施对中国海事、物流和造船领域301调查的最终措施,韩华海洋株式会社的美国子公司被指协助美国政府。这不,中国立刻反击,将韩华海洋5家美国子公司列入反制清单,禁止中国境内组织、个人与其交易和合作。李在明坦言,这就是中国的施压方式,未来可能还会继续出现类似情况。但他也强调,对抗中国不是好方法,对话才是首选。这句话里有大智慧,也透着韩国的无奈——美方按兵不动,中方步步紧逼,韩国夹在中间,表面上是盟友,实际上压力山大。
同时,美韩3500亿美元投资谈判仍在进行中,投资金额、方式、时间表、如何分担损失、收益分配,全是焦点。李在明语气中带着谨慎:“美国当然会努力实现自身利益最大化,但绝不能以给韩国造成灾难性后果为代价。”说得明白,韩国可不是美国的提款机。美韩领导人将在APEC峰会期间会面敲定贸易协议,但这背后的摩擦,比表面风平浪静的会面复杂多了。
我们再看出口关税问题。韩国对美出口汽车关税高达25%,竞争对手日本仅15%。李在明淡化比较,他认为韩国可以借鉴欧盟与特朗普的谈判策略。关键是,韩国是美国的盟友和朋友,但盟友关系不能让自己成为牺牲品。这是一个微妙平衡:你得让美国开心,同时又不能让自己被中国惩罚。任何一边走偏,后果都不堪设想。
更刺激的来了。今年9月,美国ICE在佐治亚州现代汽车工厂逮捕475名工人,其中约300人为韩国公民。这事儿直接影响到投资承诺,工人安全问题牵动韩方神经。李在明透露,正推动签证制度修订,希望“很快解决”。他说,如果不保障工人安全,美国工厂建设可能大幅推迟。想想看,投资谈判和工人抓捕交织在一起,韩国政府不得不像走钢丝,一边防中美夹击,一边稳住国内产业和劳工。
国防开支方面,韩国打算把GDP占比从2.3%提高到3.5%,李在明强调,这不是迫于美国压力,而是确保自主国防。这句话很重要——韩国必须在军事上保持独立,否则中美夹击下,连谈判筹码都没有。驻韩美军重要,但最终命运不由韩国决定,这就是现实。
现在回到大局:中美博弈加剧,韩国如何在维护与美国同盟关系的同时,保持与中国经贸合作,是李在明必须面对的硬核挑战。李在明坦言,处理对华关系“略显微妙”,但强调“不能将中国拒之门外”。这句话里透着理智和生存智慧——中国是邻居,是贸易伙伴,更是经济命脉的一部分。对抗不是解决方案,合作和对话才是生路。
从战略角度看,韩国面临的难题非常现实。投资谈判、出口关税、工人安全、国防自主,每一环都紧扣中美博弈。做盟友没错,但不能丢了自己的经济和安全。李在明必须在压力与妥协中寻找平衡:既要让美国看到诚意,也要让中国觉得韩国不轻易被边缘化。这个过程中,任何一次偏向都可能引发连锁效应:中方可能收紧贸易,美国可能施加额外关税,国内产业可能受创,政治压力可能升级。
李在明的策略透露了两个信号:一是耐心。谈判虽存在分歧,但拖延不等于失败;二是自主。韩国要做的是掌控自己的选择权,而不是被动任由美中拉扯。韩国的立场必须清晰——不踩红线、不做牺牲品,同时保持经济和战略自主性。否则,这夹在中美之间的压力,不只是口头上的形象,而是直接影响经济、民生和安全的现实。
再看中韩关系。中国外交部发言人郭嘉昆强调,中方重视与韩方关系,愿意坚守建交初心,坚持睦邻友好、互利共赢。这不是空话,而是明确的信号:对话是解决问题的关键。中国的反制措施有节制,目标明确,强调保护自身利益,同时留有谈判空间。韩国如果能抓住这个窗口,平衡中美关系,就可能把夹缝中的困局变成谈判筹码。
韩国的经验对其他中小国家也有借鉴意义。在超级大国博弈下,不必单边服从,也不能冲动对抗。保持战略自主,利用多边谈判渠道,确保本国利益,这是最现实的生存智慧。李在明的话语和行动告诉我们,国家在大国博弈中,要学会利用压力创造空间,而不是被动承受。
最终,这场中美韩三角的博弈,显示出当代国际关系的复杂性。夹在中间的韩国,需要智慧、耐心和胆识。任何单边偏向都可能造成连锁反应,而理性的对话和策略性的平衡,才是避免被碾压、保护国家利益的唯一途径。李在明的务实态度和中方的开放立场,让我们看到了在大国博弈中,小国也能争取到自己的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