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古代社会,贵族的地位显然高于平民,贵族通常是一个队伍中的领导者。如果这个领袖具备杰出的军事才能,那么在动荡的时代,自然会有许多人投奔其旗下,从而更容易地实现统一天下的目标。然而,刘邦却是一个例外。他的家族并没有出过显赫的贵族,所称的“汉”国号在此前也尚无先例,仅是在项羽封他于“汉中”时才得以建立。刘邦的父亲是位普通农民,即使刘邦身居太上皇的位置,心中依然念念不忘田园生活。
刘邦在军事方面并不出众,频繁的战败几乎成为了他的常态,遇到险境时,他往往会第一时间选择逃跑,甚至连妻儿都顾不上。而像这样一个人,为什么在沛县的起义中,却能被广大民众推举为领袖呢?从《史记》的记载来看,陈胜吴广的起义后,沛县的民众也准备响应这一号召。萧何和曹参等人逐渐劝说当地县令,建议召回那些流亡在外的人士,既可以防止他们作乱,又能为即将到来的起义增添军事力量。
沛县的县令认为这个建议相当不错,于是立刻发布了公告。但当刘邦得知消息后,便带着一百多名手下来到城门前,县令对此感到忧虑,迅速关闭了城门,阻止刘邦进入城内,甚至打算将萧何等人抓捕。萧何凭借机智成功逃脱,并与刘邦联合,率先杀掉了县令,这才得以进入城内。
此时的沛县处于无头状态,萧何提议推举刘邦为新县令,带领大家走上起义的道路。正是由于萧何的建议,刘邦被大家拥护为义军首领。按道理来说,萧何的声望更为显赫,为什么他会选择支持刘邦呢?实际上,萧何对刘邦并没有好感。在一次为吕太公的接风洗尘的活动中,刘邦随口说了句“贺钱一万”,实际上他并没有这么多的财力,而吕太公听后亲自前来迎接,这让在场的萧何感到不满,他立刻制止了这一情况,称刘邦是个无赖,说话毫无分寸。
可见,萧何对刘邦的评价并不高,那他为何还是推举刘邦为县令呢?其实,这并不是因为刘邦具备特别的能力,而是因为众人对于起义后的失败可能遭到朝廷的惩罚感到恐惧,因此选择将责任推给刘邦。刘邦本来就没有退路,并且他心怀壮志,乐意担任这一领袖的角色,谁能想到他最终竟然真的成为了一国之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