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9年4月15日,恰逢朝鲜领导人金日成的生日。然而,在这个特殊的日子里,美国决定派出EC-121侦察机进入朝鲜领空进行情报收集。这一举动引发了朝鲜方面的强烈反应,朝鲜迅速派遣战斗机进行拦截,最终成功将美方的EC-121侦察机击落。作为世界上军事力量最为强大的国家之一,美国显然无法容忍这一事件的发生,但令人意外的是,美国并未选择以军事报复回应,而是采取了相对低调的方式处理此事。这一决策背后的深层原因,值得我们深思。
1969年1月,尼克松成功当选美国总统,并正式入主白宫。刚刚上任不久,他便面临了一起震惊世界的重大事件——美国的EC-121侦察机在朝鲜领空被击落,机上31名美国官兵全部遇难。此事件对朝鲜半岛的局势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从朝鲜战争结束至今,驻扎在韩国的美军人数仍然保持在数万人的规模,显示出美国在远东地区的强大军事存在和对朝鲜的持续敌视。
在美国眼中,朝鲜是一个极具侵略性的国家。冷战时期,朝鲜一直是美国的关注重点,被视为头号敌人。为了搜集情报或展示军事威慑,美国频繁派遣侦察飞机、舰艇和卫星等进行情报收集。EC-121侦察机便是美军用来侦察朝鲜的主要工具之一。事实上,自1950年朝鲜战争爆发以来,EC-121就开始执行对朝鲜的侦察任务,到1969年“自由号事件”爆发时,美军在日本海地区已经进行了约190次侦察任务。
到1969年初,美军的侦察机几乎每天都会飞越朝鲜东海岸外。虽然上级明确要求侦察机不得飞入朝鲜海域90公里以内,但飞行员们认为经过近200次的飞行并未出现任何意外,渐渐地他们对这一规定视若无睹。然而,正如俗话所说,“常在河边走,哪有不湿鞋”,飞行员的轻视最终为他们的鲁莽行为付出了代价。
1969年4月15日清晨7点,EC-121M侦察机从日本厚木基地起飞,机舱内装载了约6吨电子侦察设备,任务目标是收集朝鲜、中国和苏联的情报。飞行初期一切顺利,但直到中午12点34分,雷达显示朝鲜的米格-17战斗机起飞,并迅速逼近美军侦察机。到下午1点22分,米格-17的踪迹从雷达上消失,经过15分钟后才重新出现。这一情况表明,美军侦察机可能已遭到拦截。美方提前预测到这种情况,因此侦察机立即降低飞行高度,以避免雷达锁定。然而,经过10分钟的时间,侦察机依然没有任何信号反应,局势变得愈发严峻。美军迅速派出F-106战斗机前往支援,但一切都为时已晚。
1969年4月15日,美国海军的EC-121M侦察机在日本海上空被朝鲜米格-17战斗机击落,机上31名成员不幸遇难。事件发生后,双方的表态截然不同。朝鲜坚称,美军侦察机侵犯了朝鲜领空,并在距海岸80海里处击落了逃逸中的美机,完全符合“正当防卫”的原则。而美国则认为,朝鲜的行为是蓄意报复,因为美方侦察机的飞行并未触及朝鲜的12海里海域。尼克松总统对此事高度关注,认为朝鲜的突然袭击显然是经过精心策划的。
尽管尼克松总统愤怒且希望采取报复措施,但在是否采取军事行动上,他陷入了深深的犹豫。在事件发生后的10天,尼克松提出了两种应对方案:一是扣押朝鲜在海外的船只进行报复,二是封锁朝鲜重要港口,采取类似1962年美国对古巴实施的“军舰隔离”措施。然而,由于朝鲜几乎没有海外资产且缺乏大规模船只,封锁效果有限,因此这两个方案最终未能实施。
国家安全事务助理基辛格则主张采取军事打击,但这一提议与尼克松的保守态度不符,最终未被采纳。尼克松最终选择通过外交手段以低调方式处理此事:他通过联合国安理会和朝鲜军事停战委员会提出抗议,并在军事上通过派遣武装飞机护航侦察飞行,且调遣航空母舰到日本海,以此展示美国的武力。
美国的这一“炫耀武力”行动,既是为了表明美国的立场,也是为了回应国内对政府软弱处理的批评。然而,这种方式并未有效遏制朝鲜类似事件的发生。尼克松低调处理的原因,在于当时美国正深陷越南战争的泥潭,若与朝鲜爆发冲突,将面临两线作战的巨大压力。而且,尼克松政府也意识到,与朝鲜开战不仅会进一步恶化朝鲜半岛局势,还可能威胁到韩国的安全。
对于韩国而言,美国的反应显得过于软弱。早在1968年“普韦布洛号事件”发生后,韩国就曾希望美国能对朝鲜采取更为强硬的态度,但美国并未满足韩国的期望。然而,为了维持国际领导地位,美国依然向韩国做出保证,表示将继续站在韩国一方。
随着EC-121侦察机事件的发生,美军对朝鲜的侦察行动变得愈加谨慎,不再像以往那样自信满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