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9年新中国成立时,徐向前被任命为解放军总参谋长,而聂荣臻被任命为副总参谋长。这一安排确实有些特殊。因为在解放战争期间,聂荣臻为华北军区司令员,而徐向前是他的副手,为华北军区第一副司令员。
徐帅和聂帅这一新职务的安排,使得他们在华北军区的上下级关系形成了“反转”。
这是什么呢?
陈冠任畅销书《十大元帅:解放军十大统帅鲜为人知的历史》中说:其实,这是毛主席和党中央对于两人军事特长的精准定位以及建国初期的特殊需求进行综合评估而确定的。
首先,党中央决策的核心考量,是军事才能与战略需求的匹配。
相比较而言,徐向前的军事指挥优势突出。
徐向前在红四方面军时就指挥过8万大军,是解放军将领中在红军时期指挥兵力最多的军事人才在在解放战争后期,他展现出卓越的指挥大兵团作战能力,尤其在山西战场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战绩令毛主席和党中央高度认可。例如:晋中战役(1948年),徐向前指挥临时整编的6万地方部队,歼灭阎锡山部近10万人,被毛主席当面赞许。太原战役中,徐帅因病虽然未全程指挥,但其前期部署为最终胜利奠定了基础。徐向前这种“以有限资源取得最大战果”的能力,符合建国初期军队正规化、现代化转型中对总参谋长“实战指挥+战略规划”的双重要求。
而聂帅呢,则专长侧重于政工与后勤。
聂荣臻在红军时期长期担任红一军团政委。抗战时,他在晋察冀根据地建设、兵工生产和群众动员方面功勋卓著,但解放战争初期的大同集宁战役却指挥失利(1946年),这暴露了其在大型战役指挥上的局限性。参加此战的晋绥野战军将领一度质疑此战的决策。在解放战争初期,晋察冀军区起初很少打出歼敌万人的大歼灭战,而其他战区捷报频传,军区领导层一度陷入信任危机。1947年夏,朱老总来到晋察冀军区,调研后向中央报告:“过去问题主要源于领导”,建议将晋察冀军区军区与野战军的指挥实行分离,聂荣臻为军区司令员,则专注军区党政军的统一领导和统筹;野战军则由杨得志指挥,专门进行作战。这个建议获得了毛主席和党中央的支持。
1948年华北军区成立后,聂荣臻为司令员,统管全面;徐向前为第一副司令员,实则徐向前负责军区野战军的军事指挥——两人的这种分工为建国后其职务的安排埋下伏笔——解放军总参谋长需统领全军作战体系,相比较聂帅而言,徐帅的实战经验更具不可替代性。
因此,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徐向前出任总参谋长便成为了首选。聂荣臻则为副总参谋长。
值得一说的是,任命徐向前为总参谋长时,徐向前因病正在山东青岛休养,多次婉拒总长职务,但是,毛主席坚持保留其职位说:“病好了再上任,这个位子给你留着。”
有意思的是,因徐向前长期养病(1949–1954年),聂荣臻以副总参谋长身份代理总长,实际上担负着总长的角色。在这一期间,他主持了抗美援朝后勤协调、军队整编等重任,承担着总参谋长工作和职责。但是,中央始终未将其“转正”,而保留着徐向前的总长之职,直至1954年由粟裕接任。
虽然徐、聂两帅的职务名、实分离,但是,聂荣臻公开支持徐任职,并且长期以副总长代理总长名义代行总长的工作,毫无怨言,甚至把身体累坏。这彰显出聂帅以大局为重的胸怀和风范。因此,毛泽东曾经多次对人说:
“聂荣臻是老实人。”
此言饱含着赞许之情。
陈冠任著、中共党史出版社的《十大元帅:解放军十大统帅鲜为人知的历史》一书记述了此事。该书为该社的年度畅销书,曾经名列中国军事畅销书热卖榜第一名(如图)。友情提示:该书已出现盗版,请到正规书店购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