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个世纪六十年代,一首名为《我们是真正的朋友》的歌曲广为流行,其中有这样一句,“中阿两国远隔千山万水,我们的心是连在一起的”。“阿”指的是欧洲的阿尔巴尼亚,今天的人似乎对这个国家很陌生,但在那个年代,阿尔巴尼亚是我国“亲密战友”,然而,阿尔巴尼亚最终却与我们决裂,这到底是怎么一回事?
一、迅速升温
随着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结束,阿尔巴尼亚人民共和国于1946年1月成立,也走上了社会主义道路。1949年11月,中阿两国建交,此时两国的外交关系并不像后来那么亲密。1960年6月的布加勒斯特会议上,中苏爆发了激烈的争论,那些东欧国家都支持苏联,只有阿尔巴尼亚采取了不介入的态度,之后苏阿关系破裂。
基于相同的意识形态理念以及反对苏联的立场,中阿关系在六十年代迅速升温。与此同时,我国向阿尔巴尼亚提供了巨额援助。1954年至1978年间,中国向阿提供援款75笔,总计约为100多亿人民币,相当于阿尔巴尼亚每人得到3850元,而当时我国人均年收入只有200元,广大农村地区还远远达不到这个水平。
二、不满我方援助
众所周知,当时我国的经济情况并不好,全国人民都在勒紧裤腰带过日子,在对外援助上已经是竭尽全力了。可是,阿尔巴尼亚并不满足,不断提出不合理的援助要求。1972年,阿方提出30亿人民币的军事援助,这一数字超过了1961-1972年中国对阿援助的总和。经过一个多月的谈判,才签订了价值13亿的军事援助。
1974年,阿方“狮子大开口”,要求我们提供50亿元的经济援助。我们认为太过分,只提供10亿人民币。而阿方对此非常不满,公开宣称,“很不理解,很不满意,严重不安”。一年后,阿方又要求我们提供大量武器装备,结果又发生了争执。直到年底,他们才勉强按照我方的建议签字,同时却表示,我们“很不满意,无比痛心”。
三、意识形态分歧
除了对援助的不满外,阿尔巴尼亚在意识形态上还与我们产生分歧,这也是关系破裂的重要原因。当时的国际形势非常复杂,中美关系在70年代开始缓和。在此之前,中方已经提前向阿尔巴尼亚打招呼。这本是一个国家的外交政策的调整,与其他国家没有什么利害关系,可是阿尔巴尼亚却不这么认为,反对中美关系的缓和。
当时,阿尔巴尼亚向我方递交一封万言信,声称“我们不赞成你们这一决定”,还指责我们“在原则上和策略上都是错误的”。同年,阿尔巴尼亚的霍查在讲话中含沙射影地攻击我们,对美国的态度“不是简单的策略问题,而是政治路线的内容问题”。此后,中阿之间的关系逐渐走向破裂。1978年,我方停止了对阿尔巴尼亚的援助,而霍查在讲话中则把曾经的“兄弟”列为“主要敌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