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先辈们展现出的智慧在世界历史上始终处于领先地位,他们善于利用时势、地理优势及人力资源来创造各种奇迹,将往往显得不可能的梦想转化为现实。
在秦汉时期,匈奴对我国北方的侵扰成为了一项严重的威胁。为了保护中央平原不被匈奴骚扰,秦汉两朝在北方修建了漫长的城墙及其他防御工事,成功地遏制了匈奴的南侵,从而为百姓赢得了珍贵的和平时光。
除去雄伟的长城,秦汉两代还积极组织人力在边境地区大规模种植榆树,这背后有哪些深意呢?其实,这一举措源自秦汉的将领们在与匈奴长期交战中的丰富经验。匈奴作为居住在北方的游牧民族,行动如风、变化莫测,他们的流动性极其强大,若无障碍物可控,短短时间内便能跨越数百公里,令中原地区面临巨大的生存挑战。
对于以农耕为主的中原人民来说,面对这样的游牧民族,如果没有适当的战略和战术很可能只能被动挨打。因此,制定行之有效的战术成了中原百姓刻不容缓的任务。幸而,中国人天生智勇双全,面对如此困境,必将找到自己的应对之道。
首先,长城的修建尤为关键,其中,秦长城和赵长城在抵挡北方游牧民族方面功不可没,其卓越效果不言而喻,纵使中原战火纷飞,北方游牧民族也不敢轻易南侵。其次,针对北方游牧民族骑兵作战的特征,秦汉时期设计出针对性的战术,同时对拒马这一防御武器进行了改良。拒马最早出现于夏代,是一种极为有效的防御武器,能够有效减缓敌人的移动,并在一定程度上阻止马匹的前进。
此外,植树造林也是一项不可忽视的战略,尤其是在北方游牧民族集中活动的黄土高原及大西北地区,广泛种植高大挺拔的榆树以防敌人的进攻。大规模种植榆树带来了众多益处,除了能够在敌军来袭时延缓其行军速度外,还有其他好处。
其一,榆树的木材可以用作柴火,供士兵们在战斗间隙烹饪食物。无论何时,战争始终是“兵马未动,粮草先行”,大量种植榆木使得士兵们能就近取材,方便得多。其二,榆木坚硬且耐腐蚀,非常适合制作各种武器,尤其是拒马,这种用榆木制成的防御装备经得起风吹日晒,能够在作战中发挥重要作用。其三,榆树的树皮具有极佳的止血效果,是军中常用的急救药材,医者能在平时大量准备相关药品,以便在战斗期间挽救士兵的生命。
最后,榆树还能有效抵御风沙。在北方,由于游牧民族的放牧行为导致许多草原逐渐沙化,而高大的榆树正好能够阻挡风沙侵袭,保护周边生态环境。由于榆木具备如此多的优点,自秦汉时期以来,它便成为了中原将士们最为可靠的盟友与伙伴。士兵们在日常训练之余,也悉心种植榆树,经过岁月的积累,榆树逐渐成为北方地区的重要树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