粟裕大将曾经多次在公开场合评价国民党将领王耀武的军事能力,说:“他极为聪明,能看穿事物本质,预见性强。”认为“国民党中最会打仗的将领”,一个是王耀武,一个是杜聿明。王耀武与粟裕长期对战,粟裕说王耀武最会打仗,并非有人说的“自我抬高”,为什么呢?
因为,这是粟裕基于对对手军事才能认可的客观评述。
粟裕与王耀武的较量,始于1934年的谭家桥战役。当时粟裕是红十军团参谋长,王耀武为旅长,他奉命率部“围剿”北进的红十军团,正是因为他识破了红十军团的伏击,反包围红军,使得红十军团几乎全军覆没,只有粟裕率800人突围逃出。正是因为这一仗,王耀武从旅长直升为师长,也让粟裕对王耀武这个宿敌有了深刻的认识。
在抗日战争中,王耀武成为蒋介石的嫡系主力74军军长,并指挥了许多大仗,相较于节节败退的国民党军,他打得十分精彩,如他指挥的上高会战被何应钦称为“抗战以来最精彩之战”,这一战以灵活的战术歼敌1.5万余人;在湘西会战中,王耀武巧妙利用地形分割日军,击败日军王牌师团,奠定国民党军大反攻的基础。而74军,由于王耀武的率领,打成了国军第一王牌。
在解放战争中,粟裕再次与王耀武在战场上相见,并且互为敌手,多次对阵大战。
1947年2月在莱芜战役中,粟裕用声东击西的战术,围点打援,歼灭王耀武部5.6万人;1947年5月,在孟良崮战役中,粟裕集中优势兵力,“虎口拔牙”全歼王耀武的起家部队——精锐74师,击毙敌师长张灵甫;1948年9月在济南战役中,粟裕先是用政治攻势瓦解敌守军一部,接着强攻济南城,八天八夜硬是把王耀武诩为“钢铁堡垒”的济南城解放,王耀武化装出逃被俘,由此两人结束了长达14年之久的较量。
在与王耀武的较量中,粟裕对王耀武的战术有着深刻的体会,知己知彼,才将王耀武彻底打败。陈冠任畅销书《大河向东:他们为什么追随毛泽东》说:“两人跨越14年的较量,既是军事上的博弈,也有将帅间的互相了解,甚至还有些惺惺相惜。”
粟裕评价杜聿明“只能在有利条件下发挥最大效用”,而认为王耀武具备“逆境作战能力”。如万家岭战役中,王耀武亲派敢死队攀绝壁奇袭日军,歼灭日军106师团主力,创下“日军师团级部队被全歼的先例”。这种“活阎王”式的顽强作风(日军称“宁碰阎王莫碰老王”),正是粟裕所推崇的将领特质。也正因为如此,所以粟裕对王耀武的评价,体现出一种“超越立场的专业尊重”。
但是,这种高评价,并非粟裕的虚夸之词。对王耀武的军事才干,不仅粟裕有较高评价,陈毅也曾说过:“勿小看王耀武。”在国民党军的内部,王耀武也是公认的会打仗的“五虎将”之一。因此,粟裕对王耀武的评价,实为敌我双方的共识,并非个人一家之言。
此外,粟裕评价王耀武的军事才干时,多次强调王耀武的败因包含“国民党内耗及战略失误”。而作为另一方当事人,王耀武也坦言:“粟裕用兵如神,我输得心服口服。”被特赦后,王耀武直言最想见粟裕一次,并反思过去的较量说:
“解放军赢在民心,输给粟裕不丢人。”
因此,粟裕对王耀武的评价,本质是职业军人对专业能力的纯粹评价。两人14年交锋从谭家桥的初遇(1934)到济南的终局(1948),既是军事艺术的较量,也是个人信仰的较量。王耀武在抗日战场证明其“铁军”统帅之才,而败于粟裕,则主要是其信仰之败。陈冠任著《大河向东:他们为什么追随毛泽东》讲述了王耀武之败的前因后果,该书为中共党史出版社的年度畅销书,曾经,名列中国政治军事畅销书榜第九名(如图)。友情提示:该书已经出现盗版,请到正规书店购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