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历史的轮回】
每天带你穿越时空,解锁尘封的精彩瞬间!
今日6月13日
艾滋病的诞生
疾病是一面镜子,映照的不只是病毒,还有制度、偏见与冷漠。
文|潇湘倦客
1981年6月13日,《纽约时报》刊登了一则不起眼的小新闻:在41位男同性恋者中,发现了一种罕见的癌症。这条消息被夹在报纸的角落里,标题也显得平淡无奇,像是众多医学通报中的一则。然而,没人想到,这则短小的报道,悄然开启了一场波及全球的公共健康危机。
从那天起,一种可怕的病毒开始浮现,但最初并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那时的人们无法预料,它将如何深刻地改变社会。这不仅是一场突如其来的流行病,更像是一面镜子,折射出社会制度的漏洞、人性的盲点,以及各种道德判断背后的冷酷与偏见。
这一切的起点,要追溯到1981年初。洛杉矶的几家医院相继接诊了五位年轻男子,他们原本健康,但短时间内出现严重的肺部感染,医生诊断为罕见的卡氏肺囊虫肺炎(PCP)。他们的皮肤上长出暗红色的斑块,是卡波西氏肉瘤(KS)的典型表现。而这两种疾病,通常只见于免疫功能极度低下的患者。
奇怪的是,这几位患者之前都很健康,而且彼此之间并不相识,但他们却有一个共同特征:都是男同性恋者。
这种异常引起了当地免疫学专家迈克尔·戈特利布的警觉。他整理了这几起病例,然后向美国疾病控制与预防中心(CDC)提交报告。1981年6月5日,CDC在《发病率和死亡率周报》(MMWR)上首次公布了这份内容。而八天之后,《纽约时报》据此发表了那篇新闻报道。
但起初,几乎没有人把它当回事。联邦政府选择沉默,主流媒体反应迟钝,公众更是一头雾水。医学界甚至一度为这类病例起了个非常局限的名字:“同性恋相关免疫缺陷症”,简称GRID。
标签和偏见,比病毒来得更快。
20世纪80年代初的美国,社会对同性恋群体充满敌意。这个群体在生活中处处小心,工作场合、社区、教堂,无不面临被排斥与歧视。当这种未知的疾病袭来,社会的第一反应是妖魔化。有些教会称之为“上帝的惩罚”,媒体中则频频出现病患消瘦憔悴的面孔,像是末日代言人。
很多感染者因此与亲人疏远,被雇主解雇,甚至在医院也被区别对待。那时候的病人,不仅承受身体的痛苦,还被剥夺了基本的尊严。
直到1983年,情况才有所转变。法国巴斯德研究所的卢克·蒙塔尼耶领导的研究团队,首次从患者体内分离出一种新型病毒。几个月后,美国的罗伯特·加洛团队也证实了这一发现。这种病毒后来被命名为HIV。
世界卫生组织在同年更新了定义:这是一种由HIV引发的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AIDS),中文名称“艾滋病”。
科学的发现,让人们开始意识到,这并不是某个群体的“特殊疾病”。它可以通过血液传播,也可通过性接触、母婴传播。任何人,只要暴露于危险中,都有可能感染。不久之后,吸毒者、异性恋者、血友病患者、婴儿……都陆续出现在感染名单上。
当时的美国政府在艾滋病问题上极为迟缓。里根总统在1981至1986年几乎从未在公开场合提及此事。哪怕已有上万人死于相关并发症,白宫依然保持沉默,仿佛这是一场“别人的事情”。这段时间,也被一些学者称为“政策失语期”。
与此同时,在非洲,病毒沿着另一条路径扩散开来。那里的主要传播方式是异性性接触,病毒迅速席卷撒哈拉以南地区。这一发展彻底打破了“艾滋病=同性恋”的偏见,病毒它不挑人。
到了90年代初,疫情在亚洲地区也开始显现。中国在1985年发现了首例HIV感染者。到了1990年代末,河南因“血浆经济”导致的大规模感染事件,才真正让人们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非典疫情之后,公共卫生改革提上日程,中国的艾滋病防控逐步推进,“四免一关怀”政策开始落地。
2005年,全球已有超过210个国家报告HIV病例,累计感染者超过5400万,死亡人数突破1600万。联合国艾滋病规划署在2008年发布数据显示,2007年新增感染人数下降至270万,死亡人数降至200万,显示出防控工作逐渐显现成效。但这场战斗还远未结束。
艾滋病对人类社会公共卫生体系提出了前所未有的挑战。此前一些国家在早期选择忽视,甚至是封锁信息,这使得病毒迅速蔓延。而更深层的问题,则是对特定人群的污名化,比如同性恋者、吸毒者、性工作者成了“替罪羊”。恐惧、误解与羞耻,让无数感染者选择沉默,而沉默正是病毒最强的保护伞。
医疗体系的现实也被暴露在这场危机中。在西方药企意识到潜在市场价值之前,几乎没有人愿意为艾滋病药物投入高昂的研发成本。当需求逐渐扩大,病毒药物的研发才进入快车道。科学的前进,不止仰赖责任,还依附利益。
直到1996年,联合抗逆转录病毒治疗(HAART)方案问世,彻底改变了感染者的生活预期。这种治疗方式抑制了病毒复制,使HIV感染者的寿命大幅延长,生活质量也明显提升。艾滋病,从一种“绝症”,逐渐转变为可控的慢性病。
但治疗药物的出现,并不能改变人们的偏见。在很多国家,尽管相关法律已经明确保障感染者的权益,但他们在求职、就医方面仍会遇到无形的壁垒。这种不声不响的排斥,也许比明目张胆的歧视更令人无力。
而2023年6月,中国疾控中心宣布:我国自主研发的艾滋病疫苗已进入II期临床试验,首批160名志愿者在北京与杭州接受接种。这是令人鼓舞的一步,也意味着我们离终结这场流行病更近了一点。
后记
截至今日,全球已有超过8400万人感染过HIV,逾4000万人因此离世。仅在2024年,就有170万新感染者。
回望1981年6月13日,那则被忽视的新闻拉开了一段漫长的抗争。艾滋病就像一面照妖镜,它揭示了社会在面对未知时的脆弱与冷漠。
44年过去,我们是否已经学会如何以科学与同理心回应下一场公共危机?
这也许,是我们真正需要回答的问题。
————☀本文完结☀————
如果你觉得这篇文章不错,
欢迎关注、点赞、转发、收藏、留言、推荐❤!😊
图片来源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往期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