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放战争时期,人民军队经历了两次大规模整编,第一次是在1948年11月。中央军委发布了《关于统一全军组织及部队番号的规定》,这一政策规定将全军统一称为“中国人民解放军”。与此同时,按照不同的作战任务,部队被划分为三类:野战、地方和游击部队。其中,野战部队承担的任务最重,也最具作战能力。为了更加高效地指挥作战,野战部队根据地理区域进行了整编,形成了西北、中原、华东、东北四大野战军。
第二次整编发生在1949年1月,届时东北的部队已经顺利突破长城进入关内,平津战役也即将结束。鉴于接下来的任务是解放全国,单纯依靠地域划分已不再适应形势的发展。因此,中央军委发布了《关于野战军番号改按序数排列的决定》,将之前的四大野战军,依照顺序重新编号为第一至第四野战军。
这两次整编中,有一件特别值得注意的事情,那就是东北人民军队的变化。在东北野战军时期,它有三个副司令员,但当部队改为第四野战军时,这个职位就被撤销了,为什么会发生这种情况呢?
首先,东北野战军的三个副司令员分别是吕正操、周保中和萧劲光。了解他们的经历,就能更清楚地明白为何会出现这种变化。
吕正操是地地道道的东北人,早年曾在东北军中任职。他参与了著名的西安事变,接触了共产党人之后,思想发生了剧变,为了抵抗日本侵略,他率领部队起义奔赴前线。抗日战争时期,吕正操的军事才能得到了极大的锻炼,曾担任冀中军区司令员、八路军第三纵队司令员、晋绥军区司令员等职务。抗战胜利后,他返回家乡继续作战,不论是东北人民自治军、东北民主联军,还是东北野战军,吕正操始终担任副司令员的职务。
尽管职务高,吕正操却并没有在东北指挥过大规模的作战,他的任务更多集中在剿匪、反霸以及保卫根据地等方面。1946年7月,东北铁路管理总局成立,吕正操出任局长兼政委,这使他与铁道系统结下了不解之缘。此后,吕正操历任铁道部副部长、代部长、部长等职。尤其在辽沈战役期间,他为前线输送了大量的物资和部队,立下了赫赫战功。然而,在大军南下时,吕正操并没有跟随,而是继续留在铁路系统,最终也没有再担任野战军副司令员的职务。建国后,吕正操一直在铁道系统工作,为新中国的铁路建设做出了重要贡献。
周保中的经历则有所不同。他早在北伐战争期间就接受了革命思想,并曾赴苏联留学。虽然他与红军主力接触较少,既没有参加长征,也未曾在八路军中服役,但他始终活跃在东北抗联中。随着抗联领导人如杨靖宇、赵尚志等人相继牺牲,周保中成为抗联的象征之一。由于当时的条件极其艰苦,周保中率领余部撤入苏联,保存了抗联的有生力量。1945年,随着苏联反攻东北,周保中率部回到东北,组建了东北人民自卫军,随后并入了东北人民自治军。
尽管周保中也曾担任东北人民自治军、东北民主联军和东北野战军的副司令员,但他很少直接指挥大规模作战。随着大军南下,他并未随军南调,而是留在了东北,担任吉林省政府主席、中国东北军区副司令员等职务。1950年,周保中回到云南,并开始逐渐退出军事系统,担任了云南省政府副主席、云南大学校长、西南政法学院院长等职务。
萧劲光则与前两位有所不同。他一直是主力部队的重要干部。土地革命时期,他曾担任红七军团政委、红三军团参谋长。抗日战争期间,他在八路军留守兵团担任司令员,后又担任陕甘宁晋绥联防军副司令员。日寇投降后,他本打算去山东担任军区副司令员,然而在途中接到命令,转赴东北。
进入东北后,萧劲光也曾担任三个番号的副司令员,并经常亲自指挥前线作战。例如,在四保临江战役中,他便是主要指挥员之一。东北野战军番号调整时,萧劲光担任了第一兵团副司令员,而当时整个野战军仅有两个兵团,实际上兵团司令的职权要大于副司令员,因此对萧劲光而言,副司令员职务有些类似于兼职。随着四野的正式成立,部队规模的扩大,萧劲光被任命为第十二兵团司令员兼政委,承担了更为繁重的任务。在此期间,他屡次立下赫赫战功,尤其是在衡宝战役中,萧劲光是主要指挥者之一。此后,毛主席亲自任命他为海军司令员,并在这个岗位上工作了30年,为人民海军的建设和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总结来说,东北人民军队最初设置多个副司令员,是因为部队的组织架构复杂,需要更多领导来协调不同部分。吕正操代表了东北军,周保中代表了抗联,萧劲光则代表了八路军,他们在部队中各自发挥着重要作用。然而,随着他们逐渐承担起其他重要岗位,特别是像吕正操和周保中这样的领导者,他们在铁路系统或地方政府中担任了更重要的职务,因而不再需要继续担任副司令员职务。虽然没有了副司令员,四野的指挥体系依旧高效,兵团、军、师的层级指挥体系使得整个战斗系统依旧运行得非常顺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