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是要持之以恒、形成共识、养成习惯、自觉践行。
作者 | 王老五爱悦读
号称“史上最严禁酒令”实施以来,吃喝风仿佛是孙大圣在蟠桃园里对仙女们施了法术般,一下子定住了。
为啥过去屡禁不止的吃喝惯性能在一夜之间静止?全国范围内不分地域、不分行业、不论职务、不管习俗,真的一个急刹车就停了下来。这种令行禁止的作风在如此广袤的土地、众多的人口、千年的惯性之下居然成功了,其背后的原因是什么呢?
过去的时候,不管上面有何政策,下面总是应对之法,因为那时“抓下不抓上,抓小不抓大”,对一个地区或者一个行业里一定职务的领导总是会网开一面,他们有时又成为“小虾小米”的保护伞,所以每次行动总是雷声大雨点小,轰轰烈烈地走了个过场、抓了个寂寞。
这次不一样,“大小通吃”,办案人对抓到高级别的违纪者可能更兴奋,没有几个人可以法外开恩。纵然是极个别的高级别领导,也不会有侥幸心理,因为现在是“人人都是监督员、个个都是自媒体”的时代,群众的眼光也是雪亮的,领导的形象谁都认识,万一被拍下来发到网上,立刻就会被发酵成为舆情的中心。
为了一顿饭,何苦来着?他们违纪的成本更高,所以越是高级别的领导,越会自觉抵制吃喝之风。另外,从健康方面考虑,他们也是为吃喝之风所累,现在正好可以调整一下身体,何乐而不为呢?
再举一个例子,比如酒驾,现在被查到的人越来越少,尤其是有公职的人更是自觉杜绝,为什么?代价太大,跟侥幸相比失去的东西实在太过沉重。吃喝之风亦是如此,国家都动真格了,别人都有敬畏之心,自己却还在顶风而上,是不是真傻?
还有就是无处不在的监控,饭店的大堂前厅得有监控吧?尤其是那些中高档的饭店,监控被拷走了,那些在此期间出入这类场所的人害不害怕?这就像一个雷被踩到了,你不知道什么时候会爆炸,要想安全除非不踩。
据说,对于那些有内部小餐厅的企业,无人机在饭点的时候门口一飞,一旦车牌被拍也是插翅难飞。还有高空瞭望,几公里之外的人都能拍得清清楚楚,现在的技术手段,让违纪者无处遁形。还是那句老话:要想人不知,除非己莫为。
对于听话的干净的干部,禁令不下人家也不越雷池半步,老老实实下班回家是人家的常态。对于那些不干净的干部,现在绝对会过分“老实”,万一那天因为违反吃喝的“小事儿”,被纪委叫过去谈话,结果却谈出了贪污受贿的大事儿,那才叫一个得不偿失。所以,他们现在更听话,绝对不给自己惹麻烦。
王跃文有一本书《苍黄》,里面主人翁家里挂了一幅画,画框里画的是一个花瓶。如果将画框扶正,花瓶就是歪的,如果将花瓶扶正,画框就是歪的。这幅画的名字叫:怕。
什么意思呢?如果花瓶与画框本身是不平行的,也就是“不符合规矩的”,怎样挂都是“不正”。对于一个人来说,亦是如此。如果你自己“不正”,心里就会怕,因为不是所有的侥幸都会有一个你所期望的结局。
不顶风吃喝,其实就是将自己像那幅画一样尽量挂正,怕的还不是吃喝,怕的是过去想隐藏的一些侥幸。
有人留言说:“不能因为他现在是领导了,我们同学、战友的情谊就不讲了哎。”实际上,国人的思维惯性是“是亲三分向”,你今天没事儿找他,明天没事儿找他,后天呢?你自己没事找他,你的三亲六故呢?
只要发生“三分向”的情况,对别人和社会来讲就是不公平、不合理的吧。你们这种小圈子又何尝不是另一种形式的拉帮结派?所以,还是少给自己找幌子的好。
还有就是对粮食浪费的杜绝,我查了一下网上的资料,说中国人每年浪费的粮食价值2000亿元,单是倒掉的粮食就可以养活2亿人,这还不包括酿酒所需要的巨量粮食。
我们一方面从国外进口大量粮食,另一方面又肆意地挥霍,我们解决温饱才多少年?我小的时候(四十年前)吃顿面条尚且是奢侈,现在每年浪费的粮食是不是比消化的粮食还要多?如果乘以我们庞大的人口基数呢?不算不知道,一算吓一跳。
为了我们的粮食安全,禁酒令也该来了。
还有人留言说,现在经济形式不好,一旦禁酒之后内需更难拉动。我感觉这都是暂时的,新的增长点或者说新的消费形式一定会出现,在这个转型期,反而是那些敏感的人能站在潮流之前寻找到新的商机,与其抱怨,不如思考和行动。
所谓“势”,是即将发生尚未发生的历史潮流,我们要顺势而为、借势而为,而不是坐在家里抱怨留恋和停止不前。
再说一下企业成本,那些吃喝奢靡之风最后的买单者还是老百姓,所有的消费最终都会转嫁到商品之上,进而转嫁到消费者手里。全面禁酒之后,或许我们会慢慢发现:我们买到手的商品越来越实惠了。
我们每年的消费支出会有多少,这里面又有多大的占比是无形的看不到的吃喝之成本?没有人给出具体答案,但肯定会有这部分费用,所以全面禁酒,节省的是我们每一个人手里的钱……
所以,禁酒令,好!关键是要持之以恒、形成共识、养成习惯、自觉践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