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有读者问,1894年甲午海战,按说大清的实力很强,为何会败给日本,还败的如此之快?
要说甲午海战的失败,其实是多方面原因共同作用的结果。文史君之见,主要有四个方面的核心原因:
1、舰船上的差距
刚开始,大清的舰船确实不错,从全世界采购了不少先进舰船,当时号称亚洲第一。
日本维新运动后,国力迅速崛起,日本开始悄悄发展海军。
那时候,日本全民节衣缩食地采购了更先进的舰船,平均航行速度比大清的高出5-8节,而大清浑然不知。
可以说,从很早开始,日本就瞄上了大清,开始为最后的一击在做准备,而大清还在内斗。
2、朝廷内斗
内斗,是国人的本性。
在左宗棠时期,朝廷两大势力组织,一个是左宗棠,一个是李鸿章。
1885年,左公去世后,李并没有迎来独自掌权的好时机,而是又跳出了一个人,那个人叫翁同龢。
对于海军,李一直持支持态度,他对海防十分重视,这在与左宗棠的论证中可看出。
翁同龢作为李的对手,左宗棠之后开始与李对峙。
而翁同龢本就是一介文官,不懂大势,结果在关键问题上对李掣肘,最终导致朝廷做出错误的判断,没有及时加强海防建设和舰船升级。
3、措手不及
日本在与大清开战之前,先是拿下了朝鲜。
当时朝鲜是大清的附属国,受到威胁后第一时间求助大清。
大清当时虽然内忧外患,但是基本盘和应有的态度还是有的,接到朝鲜求助,大清派人驰援,结果回来途中遭到了日本的伏击。
可以说,日本是有备而来,大清是仓促应战。
日本躲在暗处,大清暴露在明处,这对大清十分不利。
4、大清水军战力不行
一方面因为日本是偷袭,遭遇战后大清士兵还没反应过来就当头一棒,当时第一反应都是逃跑。
其二,大清平时疏于训练,临阵上到官员,下到士兵慌乱而不从容,那是战斗中的大忌。
于是就出现了这样的现象:
刚一开战,大清舰船就开始纷纷逃跑(除了少数舰船,如邓世昌指挥的舰船),可又因为舰船的代差,跑又跑不快,日本舰船很快就追上了。
跑不是,战又不是,当时场面十分混乱,大清水军毫无战心,岂有不败之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