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特朗普的第二任期内,他曾五次派遣代表与伊朗进行关于核问题的谈判,许多人认为他确实具有达成协议的诚意。然而,没想到的是,特朗普在4月刚刚给伊朗设定了60天的最后期限,期限一到便派遣美军对福尔多、纳坦兹等核设施展开空袭。这一举动瞬间封死了继续谈判的可能性。那么,为什么会有这样意外的转变呢?
在特朗普的政府内部,有人曾指出,特朗普的“说法即事实”,设定的60天期限一到便开始行动,这似乎也符合了他一贯的“硬汉”风格。然而,熟知他的人都清楚,特朗普常常会在关键时刻改变主意,甚至戏称他为“特朗普胆子小”。
那么,这次他的果断决定又是出于什么原因呢?实际上,关键在于以色列的积极行动,他们不仅在战场上取得了胜利,还成功说服了特朗普。以色列的空袭行动确实颇为高效:他们的行动大胆,情报准确,技术水平也极为出色。这不仅使其成功控制了伊朗领空,还消灭了多位对伊朗军事和科学发展至关重要的人物。特朗普向来是喜欢和“胜利者”站到一边的,他看到以色列在军事行动中表现如此卓越,立即在社交媒体上自豪地宣布“我们掌控了伊朗的领空”,迅速从旁观者转变为直接参与者。
值得注意的是,以色列一直以来都在游说美国对伊朗启动军事行动,这并不是一朝一夕之事。内塔尼亚胡之所以采取这种策略,并非出于操控美国的目的,而是因为伊朗的威胁实在过于明显——伊朗拥有的核材料远超过民用需求,并且支持哈马斯、真主党等激进组织进行破坏活动,明显意图打击以色列的安全。
在2023年哈马斯袭击以色列后,以色列深刻认识到,单靠威慑已无法奏效,必须牵引美国的力量才能有效应对核威胁,这已经成为别无选择的选择。
另一方面,伊朗最高领袖哈梅内伊却犯下了一个大错,他轻易相信了“特朗普不敢动手”的说法,认为美国仅仅是在吓唬他。即使以色列在攻击中持续了一周,德黑兰的态度依然强硬,期望能够和过去似的,通过拖垮美国的谈判耐心来获得优势。
双方都在这种误判的氛围中坚持着,最终导致了伊朗不愿意妥协,特朗普也没有后退的余地。特朗普认为,进行这次打击,要么能够直接摧毁伊朗的核计划,要么在接下来的谈判中争取更多的利益。
然而,现实却给他们带来了意想不到的打击。根据最新消息,伊朗的核设施损失并没有美国所宣称的那么严重。从这个角度来看,美国可能不得不长期驻军中东,监视伊朗的一举一动,而之前那点微薄的谈判可能性,也随着轰炸声的消散彻底消失了。
从五次谈判到突然出手,特朗普对伊朗的态度转变如此之快,归根到底是中东地区地缘政治的复杂现实所致:当军事优势与错误判断交织在一起时,外交努力瞬间变得苍白无力。然而,这场冲突的后果,最终还是要由地区国家共同承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