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582期三川汇文化科技
情绪价值,如同文创产品的心跳与灵魂。在这个日益注重精神满足和情感体验的时代,它已不再是锦上添花的选项,而是文创产品连接用户、激发共鸣、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核心驱动力。本文系统深入地探讨如何为文创产品注入直抵人心的情绪力量。
作者| 朱嘉(三川汇文化科技主编)
编审| 时光
编辑| 半岛
来源 | 三川汇文化科技
我们正身处一个“情绪消费”蔚然成风的时代,尤其对于年轻一代而言,“为情绪买单”“悦己经济”已成为他们生活方式的鲜明注脚。
在这样的背景下,文化创意产品(以下简称“文创产品”)作为文化的载体与创意的结晶,其价值的实现路径也正在发生深刻的变革。
文创产品如何通过“情绪价值”的深度赋能,与消费者建立起更为牢固、更为真挚的连接?情绪价值如何被认知、被设计、被传递?
本文系统深入地探讨如何为文创产品注入直抵人心的情绪力量。
一、深度解构文创产品的情绪价值
要赋予文创产品情绪价值,首先必须深刻理解其内涵、构成及其对整个产业的战略意义。
情绪价值的内涵与外延
情绪价值,源于营销学中的“顾客感知价值”理论。该理论指出,产品价值= 功能价值 + 情绪价值 + 资产价值。情绪价值特指产品或服务在满足用户基本功能需求之外,所能提供给用户的积极情感体验,如满足感、愉悦感、认同感、归属感、慰藉感、惊喜感等心理层面的获益。
对于文创产品而言,其情绪价值的独特性在于它深深植根于文化内涵与个体情感体验的交融之中。它不仅仅是美学上的享受,更是文化认同、情感寄托和精神共鸣的交汇点。
一件文创产品,可能因其承载的特定历史记忆而引发怀旧之情,可能因其巧妙的设计带来会心一笑的愉悦,也可能因其传递的文化精神而激发用户的自豪感与归属感。这些,都是情绪价值的具体体现。
为何情绪价值对文创如此重要?
在竞争日趋激烈的市场环境中,情绪价值已成为文创产品脱颖而出的核心竞争力。其战略意义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驱动消费决策:尤其对于年轻消费者,情感满足往往是超越实用性的首要购买动机。其背后强大的情感购买驱动力不容忽视。人们购买的不仅是产品本身,更是一种情感的满足和表达。
塑造品牌忠诚:情感链接是比功能满足更持久、更稳固的纽带。当文创产品能够持续提供积极的情绪体验,就能有效提升用户粘性,将一次性购买者转化为品牌的忠实拥趸。
实现价值跃迁:情绪价值是文创产品实现溢价的关键因素。独特的情感体验能赋予产品更高的感知价值,从而支撑其更高的定价。
强化文化传播:带有情感温度的文创产品更容易引发用户的自发分享和口碑传播。当产品触动了用户的情感,其承载的文化信息和故事也随之更广泛、更深入地传播开来。
文创产品情绪价值的多维呈现
文创产品的情绪价值并非单一维度,而是可以通过多种方式触动消费者的内心:
愉悦与惊喜:如河南博物院的“考古盲盒”,通过“亲手挖宝”的未知与探索过程,为消费者带来强烈的愉悦感和惊喜感。
认同与归属:购买特定IP(如故宫、迪士尼)的文创产品,往往伴随着对该IP文化价值的认同,并能从中获得社群归属感。
慰藉与治愈:近年来流行的“萌系”文创,如甘肃省博物馆的“毛绒麻辣烫”玩偶,以其可爱的造型和柔软的触感,为人们在高压生活中提供情感慰藉与治愈。
怀旧与纪念:复刻经典元素或承载特定历史记忆的文创产品,能够勾起消费者的美好回忆,满足其怀旧与纪念的情感需求。
激励与赋能:一些带有励志名言、哲理故事或象征特定精神力量(如“永不放弃”)的文创产品,能为用户带来积极的心理暗示和精神赋能。
二、为文创产品注入情绪价值的四大实战心法
理解了情绪价值的重要性,接下来的关键在于“如何做”。下面将聚焦于具体、可操作的方法论,提供为文创产品注入情绪价值的四大方法:一是洞察用户心智,捕捉时代情绪,提供情绪方案,数据驱动优化。二是深掘文化,提炼独特叙事,链接当代生活,避免表面化。三是精研本能层(颜值)、行为层(体验)、反思层(意义)设计。四是构建主题场景,运用故事营销,深化IP运营,促进社群共振。
第一:洞察用户对象心智,精准锚定情感的“价值靶心”
核心理念:
赋予情绪价值并非盲目煽情,而是需要建立在对目标用户深刻洞察的基础之上。
实施路径:
深度用户画像:不能仅仅停留在用户的年龄、性别、地域等基本属性层面,更要深入洞察其潜在的情感需求、核心价值观、生活态度、文化偏好以及在特定情境下的情绪痛点。
捕捉时代情绪:密切关注社会热点、流行文化趋势以及大众情绪的微妙变化。从这些时代情绪的脉搏中,往往能寻找到与文创产品创新结合的契机。例如,近年来流行的“发疯文学”“佛系养生”“躺平文化”等,都在一定程度上被巧妙地融入到文创产品的设计和营销中,引发了年轻群体的共鸣。
提供情绪解决方案:针对用户特定的情感诉求(如缓解焦虑、寻求治愈、表达个性、怀旧纪念、获取激励、增添趣味、促进社交等),设计能够提供相应“情绪解药”的文创产品。
数据驱动决策:积极利用用户调研、销售数据分析、社交媒体舆情监测等手段,收集用户对产品情感表达的反馈,并据此持续优化产品设计、叙事方式和营销策略,确保情感价值的精准传递。
第二:深掘文化母体内涵,铸造情感共鸣的“灵魂内核”
核心理念:
情绪价值的根基在于文化内涵的深度挖掘与创新表达,而非浅尝辄止的符号挪用。
实施路径:
提炼核心文化IP与叙事:文创产品不应仅仅是文化符号的简单复刻,更要讲好其背后的故事。深入挖掘文化母体中最能触动人心的情感元素、价值观念和叙事原型。例如,故宫文创并非简单复制文物,而是提炼出“皇家日常”“宫廷雅趣”等叙事主题;《哪吒》的衍生品如紧扣“我命由我不由天”的抗争精神。
链接当代价值观与生活:传统文化需要与现代审美、当代生活方式和主流价值观巧妙融合,才能焕发新的生命力。台北故宫博物院的“朕知道了”纸胶带,正是将威严的皇家批示转化为日常办公的幽默调剂,引发了年轻人的广泛共鸣。还有诸如将顶戴花翎变为防晒伞,朝珠变为耳机,让传统元素以意想不到的现代形式出现。
避免表面化与符号堆砌:情绪的触动来源于深层的情感认同,而非元素的简单拼凑。设计应追求文化精神的传递和情感意蕴的表达,警惕过度设计或文化符号的滥用。
第三:精研情感化设计,打造直击人心的“感官触点”
核心理念:
通过精心的设计语言调动用户的感官,激发即时且深刻的情感反应。
基于诺曼情感化设计理论,文创产品的情绪价值可从三个层次进行设计:
本能层:关注产品的外观和第一印象
行为层:关注产品的使用体验和功能性
反思层:关注产品的文化内涵和情感联系
实施路径:
本能层设计:这是用户与产品接触的最初时刻,设计的目标是创造即时的、正面的感官吸引力。
视觉层面:造型的独特性、色彩的搭配、图案的精美,都是构成视觉吸引力的关键。
触觉层面:材质的选择(如丝绸、陶瓷、原木、毛绒)与工艺处理(如磨砂、抛光、编织)带来的独特手感,能极大地增强产品的情感连接。
行为层设计:当用户开始与产品互动,行为层的设计关乎产品的功能性、易用性以及使用过程中的愉悦感。
实用为基:无论多么富有创意,文创产品首先要满足其基本的使用功能,并确保操作便捷、体验流畅。
互动巧思:增加产品的参与感、趣味性和探索性。
个性化满足:提供一定的定制化选项,如刻字、选择配件等,让用户感受到被尊重和产品的独特性。
反思层设计:设计本身如何承载和传递文化意义与情感价值。
故事化呈现:产品设计本身就在讲述一个故事,或传递一种特定的情感氛围。
象征性表达:设计元素中巧妙融入具有文化寓意或情感寄托的符号,引发用户的联想和共鸣。
品牌人格化:通过统一的设计风格和细节处理,传递品牌独特的调性、价值观和情感主张。
第四:构建叙事场景,营造沉浸式的“情感场域”
核心理念:
文创产品的情绪价值并非孤立存在,而是需要在特定的场景和氛围中被感知、被放大。
实施路径:
打造主题化体验空间:无论是线上的电商平台详情页,还是线下的实体店铺、博物馆商店,都应根据产品的情感调性营造与之匹配的氛围。灯光、音乐、陈列、装饰等元素共同作用,增强用户的代入感和沉浸式体验。
运用故事化营销:通过短视频、图文故事、H5互动页面等多元化的内容形式,生动讲述产品背后的文化故事、创作灵感、设计师心路,甚至是用户与产品之间的情感连接故事,让产品更具温度和人情味。
IP化深度运营:将文创产品及其承载的文化符号进行IP化打造,赋予其独特的“人格”魅力。通过持续的内容输出(如漫画、动画、表情包)和互动活动,与用户建立长期的情感连接。南京红山森林动物园将其园内动物明星IP化,为园内动物赋予鲜明的个性和故事,如“白脸僧面猴杜杜”,使其成为有情感连接的“网红”,推出的文创产品深受喜爱。
构建社群情感共振:组织线上线下的主题活动、分享活动、工作坊等,鼓励用户分享他们使用文创产品的体验和情感感悟。通过社群互动,形成情感的“涟漪效应”,增强用户的归属感和品牌忠诚度。
结语:让每一件文创,都成为照亮心灵的灯塔
情绪价值,如同文创产品的心跳与灵魂。在这个日益注重精神满足和情感体验的时代,它已不再是锦上添花的选项,而是文创产品连接用户、激发共鸣、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核心驱动力。
当一件文创产品能够触动你内心最柔软的角落,让你会心一笑,让你若有所思,甚至让你热泪盈眶,那么它便超越了物品本身,成为你生命中一段独特的情感印记。
加入私密社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