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以来,我国碳足迹工作起步即加速,与碳市场一道成为“双碳”工作的两大抓手。
2024 年5月22日,生态环境部等15个部门印发《关于建立碳足迹管理体系的实施方案》,是开展碳足迹工作的“任务书”和“施工图”。
标准和因子数据是碳足迹的“两大基石”。
《实施方案》提出22项重点任务,发布产品碳足迹核算规则标准位列第一,并明确了“到2027年,制定出台100个左右重点产品碳足迹核算规则标准;到2030年,制定出台200个左右重点产品碳足迹核算规则标准”的目标。
9月,市场监管总局(国家标准委)批准发布了GB/T 24067—2024《温室气体 产品碳足迹 量化要求和指南》国家标准。
12月,生态环境部等部门印发《产品碳足迹核算标准编制工作指引》,提出“确保实现2027年前制定100项和2030年前制定200项产品碳足迹核算标准的目标”,统一了碳足迹核算的文本、边界、数据获取、数据质量等。
2025年1月,生态环境部、国家统计局、国家能源局联合发布2023年电力碳足迹因子数据。
——“一周年”再加力
值《实施方案》出台一周年之际,2025年5月22日,生态环境部等15个部门印发《国家应对气候变化标准体系建设方案》,细分为15类二级标准和45类三级标准。
碳足迹出现在4类二级标准和6类三级标准中,分别是1.1基础能力支撑的1.1.1通用术语符号与分类代码标准/1.1.2标准制订技术导则,1.2温室气体核算的1.2.5产品碳足迹核算/1.2.7温室气体因子测算技术方法,1.3温室气体核查的1.3.3产品碳足迹核查,2.5减缓气候变化评价的2.5.2低碳产品与产品碳足迹分级评价标准。
在产品碳足迹核算标准中,提出“重点制定电力、煤炭、原油、天然气、燃油、钢铁、电解铝、 水泥、化肥、氢、石灰、玻璃、乙烯、合成氨、电石、甲醇、锂电池、新能源汽车及重点零部件、光伏和电子电器等重点产品的碳足迹核算标准,交通运输服务环节碳足迹核算标准,以及产品碳足迹因子数据库管理规范”。
——成果几何
6月25日,生态环境部发布了《产品碳足迹管理体系建设进展报告(2025)》,提及“截至2024年底,6项产品碳足迹核算国家标准发布,67项碳足迹核算国家标准立项研制,100余项细分领域产品碳足迹核算团体标准发布”。
在2025年全国有色金属“双碳”大会上,目前,我国已发布9项产品碳足迹国家标准:
GB/T 44903-2024《温室气体 产品碳足迹量化方法与要求 畜产品》、GB/T 44905-2024《温室气体 产品碳足迹量化方法与要求 电解铝》、GB/T 45540-2025《温室气体 产品碳足迹量化方法与要求 化学纤维》、GB/T 45441-2025《温室气体 产品碳足迹量化方法与要求 塑料制品》、GB/T 45646-2025《温室气体 产品碳足迹量化方法和要求 内燃机》、GB/T 45818-2025《温室气体 产品碳足迹量化方法与要求 照明产品》。
——工业“挑大梁”
从产品碳足迹重点领域看,以工业产品为主。
2025年1月16日,工业和信息化部等四部门发布了15项工业产品碳足迹核算规则团体 标准推荐清单(第一批)。
6月13日,工业和信息化部办公厅印发《关于深入推进工业和信息化绿色低碳标准化工作的实施方案》,提出标准急用攻坚行动、标准创新引领行动、标准提升更新行动3大行动8项重点任务,产品碳足迹核算规则标准位列首项任务。
——“燃眉之急”
近年来,以碳足迹为代表的国际绿色贸易壁垒越筑越高:
目前,欧盟“新电池法”和碳关税均已延期到2027年,正与国家碳足迹标准和因子数据建设同步。